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

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

编者按  融合才能兴军,一体方可强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为帮助广大官兵深入学习理解把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实践要求,本版从今天起,推出一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系列谈”理论文章,供读者学习参考。

习主席指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要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基本途径,为我们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

军民融合发展既遵循了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规律,又顺应了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有利于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是打造强大军队的利器,是我军由大向强的必由之路。

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军民一体是关键,战略体系是重点,战略能力是目的。只有打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自成体系、封闭运行的发展模式,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才能做到经济、国防战略布局一体筹划,军地资源一体配置,军民力量一体运用;才能实现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深度耦合,国防经济、社会经济有机衔接,军用技术、民用技术有效融合,形成军民“一块整钢”的战略格局;才能依托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科技高度密集、资源高度密集、人才高度密集的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仅仅依靠国防和军队自身的人力财力物力是不够的。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将整个国家的优质资源、创新成果纳入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强军事业才能加快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军民融合,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植根于我国日益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我们这支军队才能成为具有创新力、竞争力和战斗力的武装力量,才能缩小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迈入世界一流军队的行列。

赢得国际军事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举措。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与新军事革命相互叠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带来了军事斗争样式、战争制胜机理和武器装备内涵的深刻变化,催生了军民技术兼容、产品互通、标准共用时代的到来,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已经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命运共同体”。在这种大背景下,推动改革与融合的密切联动,整合军地科技资源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在最有可能决定战争胜负的重大技术上首先取得突破,已成为许多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政策取向。我们只有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大力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才能占领未来战争的制高点,掌握军事竞争的战略主动权,赢得国际军事竞争新优势。

(二)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在军民融合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融合潜力无限,发展未有止境。要使军民融合真正成为强军之利器、兴军之法宝,还任重道远,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的高度决定融合的程度。虽然目前人们对军民融合的认同度在不断提高,但认识模糊、观念陈旧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人对军民融合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从经济社会这个“富矿”中充分挖掘增强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的资源;一些人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跳不出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保障发展模式,不能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中开辟战斗力生成的新途径,等等。思想认识跟不上,反映在融合的行为中就是缺乏主动作为、积极进取意识,反映在融合的态度上就是不敢融、不想融、不愿融。可以说,不冲破传统思想的“雾障”,不走出本位主义和个人利益的“洼地”,军民融合就“融”不动,“合”不了。

政策制度尚需进一步优化。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成立,有效解决了统筹统管机制缺乏的问题,但横亘在军地之间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还未彻底拆除,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仍需时日,政策制度依然是迟滞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迈进的重要因素,依然是制约军民融合有效提升战斗力的关键环节。按照习主席“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的要求,消除影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堵点”、政策法规性“盲点”,已经迫在眉睫。

融合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全面提升我军体系作战能力,一个重要抓手是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军民协同创新体系尚未建立,迟滞了科技兴军的步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融合发展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新型作战力量和新质战斗力的形成;依托市场、军民一体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制约了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只有着力打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自成体系、自我发展、封闭运行的格局,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经济社会体系,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才能从经济社会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

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人民军队要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就必须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更新思想观念,牢固树立融合强军意识。恩格斯曾经指出:“当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通过军民融合把军队搞强,同样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需要来一场“头脑风暴”。要站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高度,进一步强化融合观念,自觉把军民融合作为赢取主动、超越发展的战略途径,着力打破“国防是国防、经济是经济”和“军队是军队、地方是地方”等思维定式,彻底摒弃军地彼此之间互抱成见、画地为牢、“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做法,真正从战斗力、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上看待融合、推进融合。进一步强化“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彻底抛弃“你有我有不如自己有”“少干工作少出事”“不搞融合不担责”等本位主义思想、计较个人得失的狭隘观念和消极应付心态,以“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责任担当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积极主动投身融合、开拓创新推进融合,在深度融合中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强化改革创新,推动融合制度体系重塑。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出路在改革,动力在创新。要以扩大开放、打破封闭垄断为突破口,加大军民融合制度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军民融合制度体系的重塑、重建和重构。加快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军队系统的统筹统管,建立健全集中领导、分工明确、横向协调、纵向贯通的职能体系,切实解决军队内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分散管理以及领导管理机构缺位、越位和错位等多头管和无人管并存的问题。完善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确保军民融合规范有序运行、协调高效发展。归口需求管理、规范供需对接,着力扭转“多头提需求、分散搞对接、各自抓建设”的局面;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努力将最先进的技术、最可靠的质量、最完善的服务纳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领域。健全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优化国防知识产权、收入分配、国防资源共享、金融支持、税收激励等融合政策系统配套,使各项政策制度覆盖军民融合的全过程。

加强战略引领,搞好顶层设计。军民融合是一个利国利民利军的国家战略,是一项强国兴军的巨大工程,必须强化战略引导,才能始终保持正确方向,蹄疾步稳推进,达成战略意图。要健全军队军民融合发展规划计划体系,结合国家现代化进程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科学制定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方案,为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加强军民融合发展的顶层统筹,从国家战略全局高度,一体筹划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一体谋划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体设计经济发展布局和国防战略布局,确保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步筹划、同步设计、同步落实、同步推进。统筹谋划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任务,确保深度融合有重点、有抓手。

推进协同创新,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兴军,加快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必须加快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军队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与国家科技主管部门会商,加强军地科技管理机构、科研院所间的通力合作,进一步健全军民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管理体系,优化政策制度,完善合力培育人才模式,打通创新成果双向转化渠道,加快形成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创新政策制度体系。瞄准世界国防科技发展新趋势,着力打造一批国防科技创新军民融合龙头、精品工程,以国防前沿尖端技术为重点,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努力在一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对战斗力提升具有“颠覆性”的技术上形成独特优势,实现国防科技创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创新潜力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文化环境,努力形成参与创新、鼓励创新、追求创新、支持创新和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为汇聚全社会协同创新的磅礴力量提供良好生态,让创新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蔚然成风。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