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之《诗经》(2)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5000年的文明孕育了中国人谦逊、友善、豁达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此背景下,宣讲家网推出系列节目《跟着习主席学国学》,致力于让广大中国人能了解国学、喜欢国学,让中华优秀的文化基因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本期节目,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主任王德岩从《诗经》出发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国学讲解。

我们看一下“夙夜在公”在《国风·召南·采蘩》里的含义。第一句,“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就是在何处。“采蘩”的“蘩”是一种植物,现在叫白蒿。蘩这种植物生长在水边。在春秋时期,蘩主要有两种作用:第一,可以食用。它是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嫩茎可以吃,并且可以入药。第二,蘩是一种重要的祭品。《左传》里说:“苹蘩温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所以在那个时代,蘩是一种应用普遍的植物。我国现在还有一部分地区,保留着农历三月食白蒿(也就是蘩)来防疫的惯。

这是当时人们采蘩的背景。《诗经》经常提到蘩,比如《国风·豳风·七月》里记载,“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就是说在春天的太阳照射下,天气暖洋洋的,很多人去采蘩。

《小雅·出车》里说:“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这句话的意思是仓庚鸟在鸣叫的时候,大家都去采长得很繁盛的蘩。这时候的蘩是用来养蚕的,因为蘩的汁可以杀灭蚕卵上的细菌,能促进幼蚕的孵化,这是蘩在当时的功能。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的意思是在春日的大地上,很多人在采蘩,在哪儿呢?在沼和沚。沼是池塘,沚是水中的小洲。

蘩采了以后可以食用,可以促进幼蚕孵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祭祀。“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的意思是用在什么地方?用在公侯之事。公侯之事就是祭祀之事。古语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就是国家的大事是战争和祭祀。

再看第二句。“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这句把采蘩的地方换成了涧,涧就是两山之间的夹水。这个蘩用在什么地方呢?“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宫,一般理解为宫殿。在这句诗里,主要指祭祀的宗庙。宗庙在中国古代是最重要的地方,古人到新的地方建立城市,第一件事就是要确立宗庙的方位。祖先的地方定位了,其他的宫殿才能依次展开。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