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之《诗经》(4)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5000年的文明孕育了中国人谦逊、友善、豁达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此背景下,宣讲家网推出系列节目《跟着习主席学国学》,致力于让广大中国人能了解国学、喜欢国学,让中华优秀的文化基因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本期节目,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主任王德岩从《诗经》出发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国学讲解。

理解《诗经》要看《毛诗序》。《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可见参加国家公共事务的不仅有男性,还有女性,女性参加的公共事务主要是指祭祀,这是她们生活中最重大的事件。我们可看到,在那个时代,祭祀这种事非常生活化、非常人性化,尽管它是一种公共事务。

在整个《诗经》里,女性参与的最重要的公共事务往往就是祭祀,《大雅·瞻卬》里说:“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而《小雅·斯干》里说:“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所谓的“公事”就是祭祀。“酒食”不是指我们日常的吃饭喝酒,而是祭祀的时候,用来祭祀的用品。

《礼记·祭统》里说:“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这句的意思是,这个诸侯国王去请求君的女儿嫁给他做夫人,诸侯国王说,您女儿很高贵,我娶回去跟我一起拥有我的国家,然后一起来从事宗庙和社稷的祭祀。

可见对于贵族女性,祭祀是她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务。所以古代的女性在未嫁之前,都要学祭祀的程序。因此参与祭祀是古代女性政治生活中非常光荣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她们参与公共政治、公共事务最重要的方式。

多说几句,祭祀在传统中国的意义非常重大,特别是在《诗经》的那个时代,它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家族和谐天地祖先、敦睦九族最重要的仪式。在那时,整个祭祀的过程很肃穆、很虔敬,但气氛又很亲切,因为祭祀所面对的,一是天地,二是祖先。通过祭祀,所有人都参与到和天、地、祖先沟通的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好的国家和家族的凝聚力。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