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需共建 整治加把劲
信息共享假证现形
“制造、贩卖、使用假证,会造成社会公平和效率的双输。”黄璜说。如果人们发现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某种身份或者资质,就会有更多人参与造假用假,不诚信的风气将会愈演愈烈,极大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假证也让更多“不合格”的人享受到不该享受的社会资源,造成资源错配,影响社会运行效率。
“证件的使用应结合相关数据库查询,在增强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开放有关学历、资质、证件资料库验证,通过信息共享让假证件显露原形。在发放纸制证件的同时,还应发放经过加密处理、无法篡改的电子版本证明。我国早在2004年就颁布《电子签名法》,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法律支撑。”阿拉木斯说。
去年10月,故宫取消线下售票渠道,全面实行网络售票,在线验证身份信息真伪,假证再逼真,也派不上用场。越来越多组织机构支持在线验证证件、证书真伪。比如,学信网可以提供学籍学历查询、验证服务,中国记协网首页就提供了查询记者证和媒体资质的渠道。
“网络假证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也违反了各类行业准入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已经触犯《刑法》。网上买卖假证件没有根绝,说明监管还存在漏洞和盲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根治网络假证问题,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要在全社会营造对假证“零容忍”的态度。对于制假售假者,有关部门应依法严厉打击,严肃追责。平台有义务站好岗、放好哨,不能对假证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管部门要形成执法合力,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的跨部门执法监管合作机制。
“社会公众也要进一步提升自身诚信意识,不买假不用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使用假证者应记入个人诚信档案,留下有据可查的信用污点。”刘俊海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