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选集:小说》与《鲁迅选集:散文 散文诗 诗 书信》归属于《鲁迅选集》系列,编者林贤治在鲁迅所有的作品中精选值得读者细细品味的篇章,以文体分编为4本,并对其进行全面注释,其点评不仅对鲁迅在当时所处的时代语境下的话语做了解释性分析,更跳出了那个时代,引领读者品味属于当代的鲁迅意义。
不同于鲁迅生前偏好以写作时间先后编辑文章成集,以便后人“知人论世”。林贤治版的评注选集更侧重以文体分别编册,又以导读分述正文中不同文体的思想内容、艺术形态及其成就;以断片式评论关联局部细节,间或有情感生发;以注释形式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林贤治在《鲁迅选集:小说》的前言中以4部分、22节分述鲁迅先生与其生活的年代社会背景,又在《鲁迅选集:散文 散文诗 诗 书信》以断片式前言旁征博引,对鲁迅与该文体一一评论。
我曾以为读透了高中课本与高考范围,便已经读完了大半鲁迅,其实,哪里!鲁迅,是穷其一生也读不尽的,甚至我自以为应付答题绰绰有余的《故乡》,我也不曾读尽。是以,如此选集能给我一个机会洗净应试教育的浮躁,回归初心,“重”读鲁迅的机会,我是心怀感激的,而其厚重的质感与精致用心的分类、排版与恰到好处的评注也让人不得不叹一声:幸而相逢。
幸而相逢,得以读到“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的风骨;幸而相逢,得以读到鲁迅先生酝酿了将近十年的“战士哲学”——《过客》,荒凉破败的背景里,代表过去的老翁和代表未来的女孩通过戏剧性的对话,揭示存在的荒谬与生命的意义;幸而相逢,从前我像许多年轻人一样,从三味书屋走到鲁迅故居,只读过《野草》,只知晓《朝花夕拾》,明明一知半解,却总以为同鲁迅极亲密了。而今,“重”读鲁迅,读了许多先生其他的诗词文章与书信,读了许多林贤治先生的评注,才真正懂得了为何毛主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真正懂得了法捷耶夫为何说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然至此,越发不敢说自己了解鲁迅,更不敢轻浮谈读透与否。
鲁迅,是我们一辈子也读不尽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