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

【2018-08】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

做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做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增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实力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构筑意识形态工作厚实的物质基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坚决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中国文化、中国道路的国际认同,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一战线和国际话语权。

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丰富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具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强大的理论说服力、实践执行力。要创新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增加这一重要思想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加强理论成果的转化运用,转化为基层群众听得懂、好理解、易接受的语言,转化为青年人喜欢看、记得住、能认同的表达形式,直面社会生活,关注群众的诉求和困惑。把握西方政治“草根化”趋势,直面西方民众,将这一重要思想转化为外国民众读得懂、明其理、会其意的话语,提高其在国际发展话语体系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发挥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引领作用。

第二,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和话语体系的创新,消除意识形态表达同人民群众现实感受之间的落差,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迫切需要。当前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和话语表达,落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受到以自由主义为内核,配以“科学主义”外衣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影响。应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巨大优势,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提升,形成对现实有解释力的理论体系,充分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国内和国际两个舆论场上与西方自由主义话语体系充分竞争,赢得理性认同。

第三,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最根本支柱。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大增。作为拥有近8900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各种风浪考验都能够迎刃而解。

第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最重要基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坚决防止将意识形态工作与社会实践,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相脱离。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注重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减少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使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第五,切实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掌握网络空间主导权,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不断加强网络传播规律的研究,把握网络宣传、网络引导、网络文化、网络安全、网络治理等方面的规律和方法,准确把握网上舆情信息源头多、舆情酝酿期短、热点生成快、传播路径隐蔽、具有“群体性”“情绪化”“燃爆力”等特点,提高应对能力和水平。要坚持把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推动形成清朗的网络空间。要注重网络话语体系建构,运用“互联网+理论创新”的方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同时,立足网络思维特征和网络传播特点,分层次、多角度、最大程度地凝聚网络主流民意。

第六,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保证。要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要树立意识形态风险意识,努力做到风险预判,未雨绸缪。要用好意识形态会商研判、情况通报、风险防控、管控处置、督察考核等制度,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要有意识形态斗争的意识,该亮剑的必须亮剑,坚决守住意识形态阵地。

第七,一面坚持斗争,一面努力形成国际价值共识,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策略。在强调意识形态斗争性的同时,应该在价值层面寻求国际共识,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共识并不等同于价值认同,共识既可以“求同”,也可以“存异”。通过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人类共同认同的价值基础。倡导摒弃“零和”思维,强化合作,谋求更多共同利益。对“存异”的部分,本着包容、体谅和尊重的原则,平等对待,实现更大范围的合作共赢,和平发展。

(作者:查显友,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