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俐:我们应该了解的《诗经》(2)

摘要:我国古代大教育孔子在《礼记·经解》中提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即是说到了一个国家,就能了解当地的教育水平,如果人人都温柔敦厚,那应当是受到了《诗经》的教化。“诗教”这一说法在古代被继承下来,成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在孔子看来,诗经具有特别重要的教育价值,也在民众的风俗教化当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大教育家孔子对《诗经》有多重视?

“诗教”的概念就先说到这里,那么我们分析一下孔子的话。孔子说“入其国”,到了一个国家,“国”指的是当时的诸侯国。“其教可知也”,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教育状况,或者说教化情况。“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如果这个诸侯国的人个个都温柔敦厚,那就是受到了《诗经》的教化。在孔子看来,《诗经》具有特别重要的教育价值,也在民众的风俗教化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他特别重视《诗经》。除了这句最经典的论述以外,他还有许多与《诗经》有关的著名言论。

段落一: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这段话中的“鲤”指的是孔子的儿子孔鲤。据说孔鲤出生的那一天,鲁国国君为了表示祝贺送上了一条大鲤鱼,孔子就以“鲤”字给儿子命名。有一天孔子自己站在那里,孔鲤快步走过庭前,孔子就问他“学诗乎”,学《诗》了没有?孔鲤回答说“未也”,没有。孔子接着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连话都没法说,于是从那以后鲤就开始学习《诗经》了。

段落二: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问“小子”为什么不学诗,“小子”指的是他的弟子和其他的年轻人。这句话是他在劝诫年轻人要学《诗》。后面他列举了《诗》的种种作用,可以感发人们的意志,用来观察社会和生活;团结同志朋友;也可以用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将不好的情绪宣泄出去。“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在家里可以更好地孝敬父亲,在朝堂上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除了上面提到的功能以外,通过学《诗》亦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使人变得博学起来。

段落三: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孔子对这首诗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快乐但不过分;“哀而不伤”,包含着哀伤、哀痛的情绪,但不至于对人的身体或心理造成损害。

段落四: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师挚”是鲁国掌管音乐的太师挚,“始”是乐曲的开端,“关雎之乱”就是《诗经》里《关雎》这首诗。孔子说从太师挚开始演奏序曲一直到《关雎》的结尾,优美的乐曲始终在他的耳边回荡。在古代,《诗经》不仅是我们可以读的诗,还是可以传唱、配乐表演的诗。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