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之际话家国

国庆之际话家国

——我的国庆故事

摘要:这当然是激情岁月。而激情岁月里最为光辉灿烂、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件大事,便是开国大典了。那时我只有15岁,是个青年,以中央团校学员、腰鼓队员的身份参加了那场盛大的典礼。

1

图为天安门广场的“祝福祖国”花篮。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2

王蒙

3

卢尚志

4

严冰

5

王艺臻

6

乔天富

1949年开国大典——

“这当然是激情岁月”

■讲述者:王蒙(中国当代作家、学者,原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1949年曾以腰鼓队队员的身份亲历开国大典,84岁)

1949年给我的第一个记忆,就是“哗啦”一下子,比钱塘江海潮都厉害——全是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大量革命歌曲,简直就像浪涛一样,涌进了每个人的生活,成为所有从1949年走来的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的共同记忆。

这当然是激情岁月。而激情岁月里最为光辉灿烂、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件大事,便是开国大典了。那时我只有15岁,是个青年,以中央团校学员、腰鼓队员的身份参加了那场盛大的典礼。

10月1日一早,我和中央团校的其他学员便起床,开始集合、入场。和我们一起进入天安门广场的还有许多支群众队伍,无论是工人、农民、市民,还是学校的师生,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灿烂耀眼。

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在30万人目光的注视下走上了天安门城楼,现场立刻欢声雷动。那时天安门广场有几十个高音喇叭,毛主席的声音便经由那些喇叭传递到广场四面八方、各个角落。那时广场上的我,听到的声音是接踵而来的一串,就像一台大规模的轮唱。我们都聚精会神地,用自己的全部器官和心智、头脑和感觉倾听了毛主席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一刻,所有人的激情都被点燃。

随后,阅兵式开始。看到那么多火炮、骑兵队伍与军容严整的步兵方队,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光荣,无限的自信,无限的骄傲与自豪。

不久,我们的腰鼓队也“登场”了,队员们身披一身彩绸,很是喜庆,鼓槌上拴着的红红绿绿的绸条也吉祥添彩。为了这次“出场”,我们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一个月的腰鼓训练。腰鼓技术比较简单,节奏有“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和“咚咚吧咚、咚咚吧咚、咚咚吧咚吧咚咚吧咚”两种,笨拙如我者也未感为难。因为最要紧的不是繁复的腰鼓花样,而是表达出我们的一份喜庆的声音。

“毛主席万岁!”路过天安门城楼时,大家兴奋地向毛主席问好,腰鼓也打得更响亮了。毛主席满面笑容地看向我们,对着大家招手。

与阅兵、游行一样规模盛大的是晚上的焰火晚会,那是我一辈子头一回看到焰火。焰火熊熊,绚烂至极,仿佛照亮了整个北京城的夜空。

从1949年到现在,我见证了国家69年的成长与发展。在国庆节到来之际,我想献上自己的祝愿:心思壮烈,事业艰难;千呼万唤,阔步阳关!

1957、1958、1959年国庆——

“我曾在三次阅兵中飞过天安门”

■讲述者:卢尚志(1957、1958、1959年国庆阅兵亲历者,原北京军区空军飞行员,84岁)

我是一名飞行员,今年84岁,参加了1957、1958、1959年三年的国庆阅兵大典。回想起当年,我感到十分自豪。

1957年,23岁的我第一次参加国庆阅兵,非常激动。因为这是一项特殊任务,一定要飞好,要求非常严格。飞过天安门时,不要说是排列不齐,就是飞机晃一下出洋相也不得了。

1957年国庆当天早晨,检查身体、动员、简单演练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结束后,我们进入座舱,我穿好舱内降落伞,打开无线电。当无线电耳机里传来地面指挥员的“起飞”命令时,我们所驾驶的24架战机腾空而起。我们从沙河机场起飞后一直向东,然后再180度大转弯向西对正北京天安门广场飞去。

1957年,阅兵飞行为三机编队,前面一架为长机,后面两架中,左边为左僚机,右边为右僚机,我处于左僚机的位置。当总指挥指示“稳住稳住”时,我紧盯本编队长机,确保自己的位置,也就几秒的时间,我们的梯队飞过了天安门广场。

10点半左右,24架飞机解散,取好距离,做好着陆动作,准确地落在跑道规定的位置上,我们关闭所有电门,在规定位置上停好飞机,顺利完成了任务。

在三次大阅兵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1959年大阅兵,当时正逢新中国成立十年大庆。这一年我驾驶上了国产飞机,当我看见座舱里面的仪表和开关等上面的字都变成了中国字时,心里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

与前两年相比,1959年阅兵的飞机多了,编队的形式也变了,从三机编队变成五机编队,而当时的水泥跑道顶多能使三架飞机同时起飞,所以,三架飞机起飞后,后两架飞机需在空中飞至三架飞机旁边,形成五机编队,而落地和解散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1959年阅兵从5月开始准备,一直训练到9月底。面对艰巨的任务、超高的要求,我感到压力非常大,也非常激动,当然,我也很高兴能够完成这样的任务。直到现在,我还经常梦见自己驾驶着飞机飞过天安门。

1959年国庆大典时,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毛主席,这令我无比兴奋。我还记得,当晚,天安门广场举行联欢晚会,我们阅兵部队坐到了最好的位置。探照灯把天安门城楼照得透亮,我们一看,毛主席走上了天安门城楼。我们就想见见毛主席,就往里挤。我那时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一鼓劲就挤到了城门跟前,站在金水桥上清楚地看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在城楼上还向我们招手哩。

在我所参加的三次阅兵期间,我见到了毛主席和多位中央首长,我驾机飞过了天安门,这些经历让我非常自豪。

多年以来,国家飞速发展,我感到国家建设得非常好,在世界上的威望日渐提高,空军建设的速度也令我惊叹。三次参加国庆阅兵,是我的荣耀,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还能参加国庆的庆典活动。

1984年国庆——

我在现场见证历史

■本报记者  严冰(1984年国庆阅兵亲历者)

1984年“十一”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节,那一年我17岁,在北京一七一中,上高中三年级,面临高考,是毕业班。

记得那年春天,我们学校就接受了参加国庆游行的任务,立即开始排练,主要是练队列,暑假期间也经常排练,进入9月后,更是在东郊机场经历了几次合练。

“十一”那天凌晨,我们起了个大早,列队来到天安门东侧集结待命。10时许,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乘坐的阅兵车启动,驶出天安门,越过金水桥。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乘检阅车,迎上前去向邓小平报告:“受阅部队准备完毕,请检阅。”我们是从扩音器里听到这洪亮声音,那时我不知道秦基伟将军的传奇经历,后来看了电影《惊沙》,才了解了这位将军作为西路军、志愿军一员的九死一生的革命生涯。

军乐队奏起阅兵进行曲,检阅车驶过一列列等待检阅的部队。这是我唯一一次亲眼见到伟人邓小平,他站在红旗牌黑色敞篷阅兵车上,从长安街上自西向东行驶。我们站在天安门东侧,此时纷纷聚拢到街边,一睹伟人风采。时年整80岁的邓小平身着藏青色中山装,神采奕奕。我至今仍记得他“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的问候声非常洪亮有力。官兵们“首长好!”“为人民服务!”的回答声震云霄,尤其是女兵方阵,离我们不远,声音尤其响亮。

群众游行开始后,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走在我们前面的北京大学学生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并被我后来的前辈同事、本报记者王东老师抓拍,成为那次国庆最经典标志性画面,定格成为历史永恒的一瞬。王东老师今年去世,他一生拍片无数,这张是最经典的照片之一。

我们的任务是参加高中生仪仗队,踢着正步通过天安门广场,并翻花,组成各种图案,同时高呼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等。经过天安门时,我们极力向天安门城楼眺望,只见花团锦簇,一派喜庆。

天安门广场上,人如海,花如潮,来自北京各中学的学生用手中的纸花组成各种庆祝的图案喜迎国庆。

记得当年国庆前夕,我们参观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的国庆图片展,我们的班主任女老师指着一幅1959年国庆正在做健美操的图片骄傲地对我们说:“当时我就在这!”如今,我们也可以指着1984年国庆游行的人流的照片自豪地说:“我们就在其中!”

据悉,1984年中国国庆35周年阅兵式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举行的,是一次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展示军威和国威,检阅新中国建设成就和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大庆祝活动,是继1959年国庆后,25年来第一次盛大的国庆阅兵,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第一次公开展示自己的武装力量。

1999年国庆——

我用影像记录国庆阅兵

■讲述者:乔天富

(曾参加1999年国庆阅兵拍摄,原解放军报社高级记者,64岁)

1999年10月1日,天刚蒙蒙亮,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的一个拍摄点上,挤满了十几个摄影记者,其中之一,就是我。

这是我第二次拍摄国庆阅兵,但我的心情还是不太平静。作为一名老军人,一名解放军报的职业摄影记者,对于完成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国庆大阅兵的摄影任务,我知道工作的意义和肩上的责任。早在1984年,我拍摄过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大阅兵,有一些经验和体会。但当我得知要拍摄本次国庆阅兵时,我仍然不敢有丝毫懈怠。我查阅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的国庆阅兵照片,琢磨这些照片的构图,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将这些照片都内化于心后,我再端起相机就有了底气。

作为记者,要与时间赛跑。凌晨2时,我右肩左斜背着硕大的摄影包(内有3部相机5只镜头),脖子上挂着一只尼康超长镜头,左手提着铝合金工作梯,右手提着沉重的三脚架,排队、安检。通过安检后,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拍摄位置。凌晨4时许,我第一个到达指定拍摄位置,抢占到东北角正北最佳拍摄机位。不一会儿,此地聚集了十几个记者。我用自备的军用背包带把三脚架牢牢地绑在围墙边的铁管子上,固定住。阅兵庆典开始后,我踩着梯子,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拍摄工作。

我拍摄的作品中,加受油机梯队第一次在阅兵中亮相,标志着我国远程作战能力有了突破性进展。远程地地核导弹方队亮相,来到十里长街,向天安门庄严敬礼。这些壮观的场面,都被我收入镜头中,凝结在彩色胶片里。作为记者,亲临盛典,看到祖国实力日益强大,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作为军人,我感到自豪的同时深知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保护老百姓的和平劳动和生活。

当年11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为我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大阅兵》画册。其中简短的前言文字:“受阅部队的钢铁洪流像巍峨的群山、像澎湃的大海、像漫卷的狂飙,展现出我们国家之威、军队之威、人民之威、民族之威。”至今读来,我仍心潮澎湃。

十九年的时间过去了,我拍摄的照片,记录着人民军队的雄姿与巨变,记录着国家的发展与飞跃,记录着民族的雄起与复兴,构成了我对国庆独特的“光影”记忆,未来,我也会用相机继续记录下去。

2017年国庆——

国庆节是我 人生的新起点

■讲述者:王艺臻

(2017年国庆节期间参加“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北京展览馆直播解说,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24岁)

2017年的国庆给了我两次尝试的契机——直播解说与提出入党申请。如今,鲜活的记忆仍然驻在我的脑海里,影响着我现在的生活。

那年国庆节前夕,正值“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放,刚刚步入研一生活的我慕名而去。展览主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党和国家在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发展对自己生活产生的影响。

在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迈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阶段”的第六展区,我看到,参观的人们围在一起,一边听一边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中有北京本地人,也有特意趁着国庆假期来参观的外地游客。在聊起家乡环境的变化时,大家脸上带着欣喜的笑容,都说自己家乡这几年天更蓝了,水更绿了,每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生活更有幸福感了。

这次展览方式很多样,不仅有数据,还有图片、实物模型和互动体验。在展览过程中,我看到一个小男孩与低碳机器人的有趣互动。在他妈妈的引导下,小男孩问机器人关于低碳方面的知识,机器人的讲解既简单明了又生动形象。

参观完所有展区后,我意犹未尽,清晰明了又生动多样的展示方式让我耳目一新。我为党和国家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想要入党的决心。

之后,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全国学生喜庆十九大 看‘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系列直播”活动,招募大学生解说员。我十分激动,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解说将国家取得的成就分享给更多的人。我很珍惜这次机会,在解说前,我将所负责展区的每幅图、每条解说、每个模型反复看了好几遍,一遍遍踩点、修改解说词、彩排。当我站在镜头前为大家解说展览时,我切身感受到个体生活与国家发展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个国庆对我来说是个新体验、新起点,不仅让我因此有了直播解说的体验,更让我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因此更加坚定了心向党组织的信念。我将参加这次解说的经历写进了入党申请书,阐述我想要入党的动机。2017年国庆,我的人生从新的起点出发,我一直在路上。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由叶晓楠、杨婧妍、牛冬娴、王永行整理)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