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围绕强军兴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决策部署,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当前,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军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变革。我们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着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实现中国梦,客观上要求我国国防实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一个大的提升。
一、新时代对富国强军的战略需求
印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但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国家力量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客观上挤压着西方传统的势力影响和发展空间。同时,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胜利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印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中国方案给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带来了希望。这一点对西方国家来讲,是不能容忍的。
当前动荡的国际战略格局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
1.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世界格局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世界各国因为国家属性、历史背景、发展程度、民族利益的异同而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简单地讲,就是在国际上谁跟谁是朋友,谁跟谁是对手。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动向是,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动。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并且指出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其中东西问题主要是指当时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而南北问题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在来讲,虽然没有华约和北约的对立了,但是西方为一个阵营,非西方国家为一个阵营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经济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鸿沟也依然存在。
2.国际上,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和政治安全领域的集团化现象并存。
在经济领域,资本随着利润走,这是一条规律。哪里赚钱资本到哪里去,这个原则依然对经济全球化发挥着主导作用。尽管有些国家,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全世界掀起了“美国优先”、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等,但他却难以改变资本随着利润走这个总体方向。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在冷战结束之后,政治安全领域的集团化现象依然存在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军事领域,西方国家在重大的经济、政治、军事问题上是抱团取暖的。举个例子,澳大利亚跟中国的经贸关系非常密切,其出口的三分之一都是面向中国的,然而在南海问题、军事问题和安全问题上,他却站在美国那一边。这体现了经济和安全的二元结构,同时也是我们观察当今世界格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
3.中国的国际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回旋空间扩大的同时,面临的压力也在增大。
中国国际角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一个地区大国转变为全球大国。我们国家的利益、我们的影响力、我们的活动范围,已经走出了亚洲,走向了全世界,我们的企业、公民的足迹也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第二,由国际体系内的配角到主角。尽管我国1970年就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中国在国际上还没有扮演主角的角色。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上升,我们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上升,国际上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中国。第三,由单向大国到综合性大国。我们过去讲中国,一般是人口大国、地理大国,现在讲中国是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文化大国、军事大国,可见我国在各个方面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国际角色的变化必然给我国带来的是:我们的回旋空间扩大了,舞台更加宽广了,但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在同步增长。就像体育运动一样,过去是跑单项一百米,现在是五项全能、十项全能,这样压力一定会增大。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我国进入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你正在变得强大,然而你还没有强大,这是最困难的。如果你很弱,可能别的国家不太在意你;如果你很强,像美国一样强大,那谁也不敢欺负你,而现在你刚刚要变强还没有变强,这时候别人就会警觉你甚至欺负你。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比喻成正在爬坡阶段,爬坡阶段你上升了,回旋空间扩大了,但面临的压力也增大了,而且这种压力还是全方位、多领域、多方向的。
4.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双面立场。
西方国家特别看好我国的市场潜力,在极力抢占我国巨大市场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打压,以防止我国产业对其传统优势形成挑战。在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有一部分成员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中,允许其他的世贸组织成员对华反倾销调查中使用“替代国”的做法。这本身是一种歧视性的做法,但是我们将其作为一个过渡阶段,根据规定,中国入世15年之后自然就终止了,也就是说,“替代国”做法到2016年12月11日就应正式终止。
然而,西方主要国家至今仍然不承认我们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借口我国不是市场经济从而肆意地对我国挥舞反倾销的大棒。这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严肃且严重的政治问题。我们看最近的中美贸易摩擦,非常有可能引发全面的贸易战,它的本质并不像美国政客所讲的贸易逆差等等,而是在打压中国发展的潜力,特别是中国在高端产业链上的发展潜力。
5.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
十八大以来,从整个国际战略格局背景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求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这是一个总体的系统工程和战略构想,贯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暂时性的和结构性的矛盾。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个特点上,其中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两位数字的高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化为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应该说党中央这一系列重要举措是具有战略远见性的。但是,我们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国内、国外两个方面的压力。内部首先有一个适应过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必然会引发一些传统经济产业结构的淘汰,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就业减少、经济放缓等问题。在国际上,我们也面临着前面所提到的国际资本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打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