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那山 那水 那亲人

【2018-10】那山 那水 那亲人

时至今日,张蓓还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位于和田县巴格其镇的北京高级中学高二(4)班的情景:教室里坐满了高鼻梁、深眼窝、卷头发的维吾尔族学生,一双双略带迷茫的眼睛不约而同聚焦在她身上。这时,空气似乎已经凝固成一团。还好,一声虽然有些羞涩,但颇为清脆的“你好”自教室的一角响起,而后是更多的“你好”此起彼伏。这些凌乱但友善的问候,让张蓓紧张的神经放松下来,微笑着向同学们做了自我介绍。从此,张蓓与和田结下了不解之缘。

岁月一天天流逝。在这里生活的时间长了,张蓓跟孩子们由陌生变为熟悉,也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学校到镇政府的食堂午餐,沿途有不少小商小贩经营着各式各样的小生意。每天中午,张蓓都会在这条必经之路上,看到一位摆烤馕摊的维吾尔族阿姨,脸上总是堆满了友善的微笑。或许是这微笑让张蓓感到温暖,她终于借着一次买馕的机会和阿姨攀谈起来。这第一次交流,不如说是“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沟通更加贴切。可想而知,词不达意的比画必定不能精确地表达各自的心意,尽管如此,整个过程充满了欢笑,二人心灵的距离也被拉近了许多。日复一日,与阿洽(阿姨的名字)的特殊交流,几乎成了张蓓中午的一项难以割舍的“任务”。慢慢地,二人互相知道了对方的名字,能用对方的母语进行问候、道别……可以说,慈祥友善的阿洽让张蓓感到多了一分轻松、安心。在古尔邦节期间,阿洽一个月没有出摊。看着空出的摊位,张蓓的心也似乎空落落的。等到节日结束,二人重逢的一刻,阿洽激动得冲上前来,抱着她行了维吾尔族的“贴面礼”(维吾尔族人民对要好的朋友、亲人行的礼仪)。在那一刻,张蓓感到无比的温暖、幸福。

与阿洽的“日久生情”不同,另一位平凡的和田人以另一种方式感动了张蓓。一天,她外出返校后,像往常一样顺利完成了下午的教学工作。回到办公室,习惯性地想看看微信中是否有家人的新消息。“糟糕!”张蓓大叫一声——手机不见了!一定是中午回来时,忘在出租车上了。这可怎么办?思前想后,张蓓找来一位精通维吾尔族语言的同事,尝试拨通了自己手机的号码。听筒中传来一阵阵的回铃音,无人接听。没办法,近乎绝望的她做好了挂失、买新手机的准备,这也意味着手机中的一些重要资料就此遗失了。正在这时,电话响了,同事听完后告诉张蓓,那位出租车司机说,刚才不方便接听电话,他现在马上把手机送过来!一刻钟之后,一位维吾尔族司机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校门口,将手机交还张蓓后就急匆匆地离开了,甚至不肯留下一张合影。他一边挥手,一边说:“这没什么,大家都会这样做的。”

“春风化雨润无声”。援疆,让张蓓爱上了和田。这里有纯真可爱的孩子、热情开朗的阿洽、未知姓名的出租车司机……多少年过去,张蓓都会记得他们,记得那山、那水、那亲人!

(作者:周敏, 北京老舍文学院)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