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普惠、绿色的技术创新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依靠技术创新崛起的过程中,损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这也导致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源和生态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后发国家摆脱传统的、自我破坏的发展模式,转向构建普惠、绿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各国的共同繁荣,不仅是使命所在,也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强调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因此,作为后发国家,中国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更具人文关怀和代际正义、能够惠及更广大群体并减少贫富不均的技术创新模式。
第一,整合全球研究开发力量,关注以“尊崇自然、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技术研发活动。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未来符合需求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一定是“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世界各国应着眼于未来,把技术创新变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
第二,要在金融制度、企业制度上进行重大创新,防止技术创新的成果只被少数人享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基本经济运行模式是:在本国建立起高效率的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并通过这些制度虹吸世界自然资源的高额租金,占有社会绝大部分财富。这种金融制度、企业制度建立在西方经济学所谓的个人效用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之上,不仅会带来斯密所担忧的人类美德的败坏,还会消耗掉世界有限的自然资源,世界的财富分配也会越来越不公平。因此,必须对这些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在鼓励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中构建起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金融体系、企业制度体系和市场体系。这种新的体系从人类利益最大化出发,在经济参与者中分配创新利益,并从人类利益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分配方式如何影响经济参与者对创新过程的贡献,如何影响社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方向。其特点是:开放包容、绿色低碳,着眼于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
第三,重视高校等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作用,比如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这些技术具有强大的要素黏合力以及资源整合功能,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并在未来导致生产系统、经济结构乃至经济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基于这些技术,传统工业系统会逐步瓦解,新的工业形态及经济形态将得以产生。
(作者:张苏,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