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破解“逆全球化”的思想武器(2)

【2018-11】破解“逆全球化”的思想武器(2)

“逆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的周期现象

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等,标志着在全球化的大潮下,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确定性的普遍担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逆全球化”只是在提醒我们,要积极寻找一条新的全球化发展道路。

“逆全球化”并不是对全球化趋势的否定。“逆全球化”,又称“去全球化”,是指与以市场、资本等要素在全球层面加速一体化的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的现象。 “逆全球化”危机的产生与全球化自身的矛盾密切相关,它背后反映的是传统全球化红利分配的高度不平衡导致传统全球化秩序难以为继这一事实,而且呈现出影响大、范围广、时间长等特点。从根本上讲,“逆全球化” 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结果。在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及其产生的经济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推动和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呈衰落趋势。于是,为企图解决其固有的经济矛盾,一直致力于推动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英美等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了“逆全球化”危机。而资本主义所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迂回反抗”,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印证,加快了人类迈向理想社会的进程。

“逆全球化”是新形势下全球性问题的反映。作为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阶段,“逆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归和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应对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利益分配不均与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状况所导致的受益群体与受损群体之间的激烈冲突,为维持稳定的经济社会秩序,各国政府都要进行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在政策调整过程中,由于各国都以自身利益为重,从而催生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保护主义具有传导性特征,一国的保护主义措施会导致与相应国家政策调整的恶性循环,破坏了世界自由贸易和全球投资体系的正常运转,破坏各国政策的延续性和可预期性,侵蚀人类社会合作共赢的已有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主义政策如饮鸩止渴,看似短期内能缓解一国内部压力,但从长期看将给自身和世界经济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另一方面,社会民众在经济低迷、社会分层固化、失业率升高、难民危机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排外主义和民族主义等情绪,导致了政治层面上的“右转”,使右翼民粹主义强势扩张。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政治民粹主义的博弈,导致出现了“少数权利”上升为“多数统治”的现象。

“逆全球化”使全球治理成为了焦点议题。全球治理是一种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机制,其本质是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各国公民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共同利益而进行的民主协商和合作 。因为全球问题关乎全人类的发展,涉及每一个国家的利益,所以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商,加以解决。但在全球性挑战增多、国际力量对比明显、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全球治理更多地涉及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生态等领域中大量广泛的具体议题,主要体现了合作、价值、规则等特征。面对气候变暖、物种濒危、疾病蔓延等全球性问题,全球治理有助于国际社会共同担负职责,共同寻求有效解决路径。全球治理的发展也使中国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与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有机结合起来,既为中国自身的发展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创造了更好更为有利的环境,也为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更大更为方便的平台。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