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武工队”精神常驻我们心中

让“武工队”精神常驻我们心中

抗战时期,有支孤胆英雄一般的队伍,他们深入敌人心脏,团结人民群众,战胜艰难困苦,有力推动了人民战争全面走向胜利,他们的名字就是“八路军武工队”。

500503203_wx

 

从1941年夏起,华北八路军面对日军惨绝人寰的“大扫荡”,派出形式多样的小分队,奔赴日伪占领区的后方,向民众宣传,镇压汉奸并且打击瓦解日伪军,有效地配合了正面作战和游击战争的开展,在加快打赢抗日战争的历程中,留下了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当人们怀念和追忆“武工队”的时候,仍然为那段惊心动魄的不屈斗争所震撼,仍然为那段军民一家的传奇故事所感染。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不怕牺牲,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前赴后继。在敌人疯狂屠刀下,“武工队”员毫不退缩,怀着救国于危难之时的坚定信念,毅然决然冲上一线。武工队充分发挥游击战的精髓和诀窍,以伏击、锄奸、破路等灵活形式,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党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在“武工队”员身上,散发着敢于斗争的牺牲精神,散发着不忘初心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同样不可或缺,需要党员干部记在心中、转化为行动。

“武工队”发展壮大取得胜利的过程,就是对干群一家、兵民一家的最好阐释。最初的小分队骨干,党员干部居多,他们到了日伪势力猖獗、群众基础薄弱的区域,分散到广袤的村落中去,往往就是一个村几个人甚至一两个人,就像“种子”一样,在人民这片肥沃“土地”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走出了一条密切联系群众、保家卫国逐寇的胜利之路。

“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毛泽东同志在《学习和时局》中指出,如果我们既放下了包袱,又开动了机器,既是轻装,又会思索,那我们就会胜利。当年,深入敌后的“武工队”,眼前面临重重困难,潜在危险到处都有,并没有胆怯,在敌人公开压迫下也没有屈服。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了求得胜利大局,开展了战略和战术上的大胆尝试和主动创新。1942年,经中央和毛主席批准,许光达担任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兼八路军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第二分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敌人不断进行“扫荡”和“蚕食”。毛主席告诫晋绥军民:必须振奋民心、军心,向敌人采取积极对策,否则,根据地再缩小,前途更糟。“把敌人挤出去!”许光达制定了四项具体措施,变被动为主动,派出“武工队”,深入敌占区。同时,注重加强对国民党军的统战工作,努力发展根据地生产,逐步地把敌人“挤”了出去,开创了晋西北对敌斗争的新局面。

“武工队”作为今天特种兵的前身和雏形之一,经典战例仍历历在目,战斗传奇尚口口相传。“武工队”的精神,正在大江南北,在各条战线,在无数党员干部的心中铭刻和传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展示着新时代的英雄风貌,创造着新世纪的传奇故事。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8/1212/1027725.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委组织部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连元博校对:刘媛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