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宣讲家网和你一起遥想千百年,迎接冬至,体会冬至的隆重多彩与民俗之乐!
冬至物候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冬至后,虽进入了“数九天气”,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
大江南北平均气温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继续生长;
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
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
黄淮地区常是银装素裹;
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上。
冬至习俗
昼短摒弃烦忧事,夜常相伴欢乐声。
吃饺子: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据说源于河南名医张仲景因记挂乡亲,冬至那天向穷人舍“祛寒娇耳汤”,使人吃了浑身温暖,两耳发热。
吃汤圆: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
祭祀活动:汉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祭祖,合称春冬二祭。
喝羊肉汤:在山东一些地方,冬至有喝羊肉汤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大将军樊哙那里传来的。
数九九:民间把冬至亦称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
冬至诗词
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清代夏仁虎写有《消寒图》诗,描绘了填九九消寒图的冬至习俗,颇有意趣:
“亭前垂柳待春风,珍重亲涂一画红。
九九图成春已至,宸居真可亮天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流露出冬至思乡之情: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南北朝诗人鲍照在《冬至》中抒发了时节易逝,人生聚散离合的愁情思绪:
“哀哀古老容,惨颜愁岁晏。
催促时节过,逼迫聚离散。”
《清嘉录》引用一首拜冬诗,表现冬至的民间风俗:
“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
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冬至养生
食宜多样温补上,戒燥戒寒肾胃谐。
1、做好冬季保“胃”战
进入冬季以后,气温变为寒冷,中医学认为:寒属阴邪,易伤阳气,内客于胃,伤及中气,气伤失运,气机凝滞,胃气不和,不通则痛。
2、冬季进补有四忌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即“冬至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
3、中医教你冬至养生
从中医阴阳理论说,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转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阴阳转化,在运动中构成了自然界与人体的平衡与和谐,养生也要顺应此规律。
4、注重平衡 顺其自然
冬至后的“三九天”,天气寒冷,体内阳气刚刚生发,比较弱小,养生要调节体内平衡、顺应自然。因此要注意躲避寒冷、适当运动、多多休息、心情平稳。
(内容来源于网络资料整理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