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北至,日长之至,影短之至,故曰夏至。”当骄阳直射北回归线、蝉鸣织就盛夏序曲,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此时,荷香浸染池塘,稻田在暑热中拔节生长,这个白昼最长的日子,既藏着大自然最炽烈的动人诗篇,也酿着千年未散的人间烟火。
日晷上的光阴密码。《周髀算经》记载:“夏至之日晷长一尺六寸”,古人以土圭测日影,发现这一天正午表影最短,遂将其定为节气坐标。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观象台,通过立柱投影与天象的对应关系,可准确判定夏至到来,这种“立竿见影”的智慧,与现代天文测量的黄赤交角原理竟殊途同归。“夏至三候”里蕴藏着自然的密码,雄鹿因阳气盛极而脱角,夏蝉感阴气萌动而振翅,中药半夏于湿热中萌发,这般“阳极阴生”的物候转换,恰是《周易》“物极必反”哲学的具象演绎。古人早已懂得,在日影最短的时刻,暗藏着光阴流转、盛极必衰的辩证法则,正如暑热最盛时,清凉已在光阴深处悄然孕育,让人似乎明白:日影最短时,月亮已缓缓爬上来。
田垄间的节气烟火。“夏至种豆,重阳收获”。新麦登场时,江南人家必蒸麦粽,这是古人在行“尝新”之礼,将新麦磨粉制粽,既是对丰收的感恩,亦暗含“以阳补阳”的养生智慧;北方人则有“夏至吃面”的传统,取“天长面长”之意,一碗过水面,既能适应暑热中的饮食需求,也承载着对时光绵长的期许。在传统仪式中,夏至也曾是祭地的重要时节。周代“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明清皇家于方泽坛举行大典,以“地为阴”的哲学呼应夏至“阳极阴生”的特质。大木秤吊在老槐树上,大人小孩轮流坐上去,秤砣吱呀摇晃,这就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习俗“夏至秤人”,凸显着老一辈人的生活智慧,既怕夏日湿热易消瘦,也透露着“顺时而调”的生存哲学,流淌出“秤一秤岁月轻重”的朴素浪漫。
诗墨里的消暑雅趣。文人墨客笔下的夏至,绽放出更加多元的美学光芒。杜甫“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道尽夏夜纳凉的闲情,苏轼“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绘出夏木初盛的生机,最妙是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将夏至雷阵雨的气候特征化作缠绵悱恻,别有一番情诗韵味。古人的消暑雅趣在如今依旧时髦。明人高濂《遵生八笺》有曰“夏至日,用朱砂调水书写‘夏至’二字贴于门户,可辟邪避暑”;江南文人有“晒书曝衣”之习,趁盛夏骄阳晾晒典籍衣物,既防霉变,又暗合“阳气祛秽”之意。《云仙杂记》中说洛阳人会在门楣贴纸条,逗趣地写上“我曹近日贺夏至”,节气的氛围感瞬间被点燃。
传统节气的时代新生。当现代科技邂逅夏至文化,古老的智慧突然有了新的注解。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用射电望远镜解析“日影最短”的原理,发现古人“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计算误差,印证了古人观象授时的精确;农业基因研究发现,夏至前后作物生长与日照时长的关联,为“夏至不插秧,秋后喝米汤”的农谚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如今的夏至更是玩出了新潮新花样:社区“夏至面宴”让老匠人演示手工切面技艺,拉出细如发丝的龙须面,校园“节气实验室”里孩子们用光谱仪观察暖黄色的阳光波长,有趣的年轻人用3D技术还原古观象台测影,将蝉鸣与电子音乐融合创作,让传统节气在弹幕里重焕生机。(宣讲家网 李旺军)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市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宣讲家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