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视角下的改革开放四十年(3)

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进入新时代,在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理论指引,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已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宪法中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一起,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八二宪法是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制定的。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必须坚决维护、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但历史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宪法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宪法修正案不仅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了宪法,而且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也写入了宪法。

第一,宪法修正案调整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此相适应,在国务院的职权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后面,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第二,把“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把“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有利于从宪法上确认这一重要理论成果,更好发挥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第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一条第二款“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后增写一句,内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宪法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角度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行规定,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领导意识,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五,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这样的修改,贯彻了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宪法的这些修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写入宪法,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我国宪法同一些外国宪法相比较,一大特色就是国家的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各方面事业在宪法中都有体现、都有要求。这是我国宪法能够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

三、树立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颁布3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进入新时代,在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加注重发挥宪法重要作用,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的水平。

为树立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十三届全国人大决定设立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将宪法宣誓制度写入宪法。

在我国,宪法的实施,除了要建立合宪法审查制度外,更主要的是通过法律实施宪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保证宪法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通过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如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公民的控告、检举、申诉权以及国家赔偿权,只有制定《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监察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并且执行这些法律才能得到实现。其他人身权、财产权也是如此。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宪。中共中央颁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决定力争经过5到10年时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民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民法贯彻诚信原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最高法院发布《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可以说,十八大以来,党对宪法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

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不仅要得到尊重和保护,更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予以保障。

第一,尊重公民权利。

财产权。宪法第十三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人身权。宪法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党的十九大规定,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解决了法治反腐的难题。《监察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被调查人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监察机关已经掌握其部分违法犯罪事实及证据,仍有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涉及案情重大、复杂的;可能逃跑、自杀的;可能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可能有其他妨碍调查行为的),经监察机关依法审批,可以将其留置在特定场所。监察机关应当保障被留置人员的饮食、休息和安全,提供医疗服务。讯问被留置人员应当合理安排讯问时间和时长,讯问笔录由被讯问人阅看后签名。

平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行政许可法》规定,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

第二,保护公民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国家有责任保护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依法打击侵犯公民通信秘密的行为。

又如,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公民的环境权需要国家保护。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