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界意义视野下的改革开放
第一,改革开放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40年前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56美元,还不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三分之一,2017年人均GDP达到8582.94美元,翻了几十倍。中国人均GDP排名也从1978年的世界倒数第2位上升到现在的世界第74位。我们从一个世界上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到2010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在历史上,实现工业化都是要完成“羊吃人”的,要殖民掠夺,要发动战争,而中国是在没有发动任何一场对外侵略战争,没有殖民过任何一寸土地的情况下,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到最大的工业化国家的转型。我们用四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别人用两三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而且是通过和平合作的方式实现了,这创造了人类工业化的奇迹。中国是依靠国内实际存在的工农产品剪刀差和土地剪刀差,为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原始积累,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最独立、最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很难想象,像德国这么发达的工业制造国,却没有独立的国防工业体系。
第二,改革开放为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比如,我们在非洲解决了“三网一化”——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区域航空网以及工业化,帮助非洲解决发展短板问题,并推广民生工程和教育培训,让非洲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局面,让非洲市场以点带线,以线带片,从基础设施(港区铁路贸五位一体)互联互通着手,获得内生式发展动力,形成经济发展带,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而推动政治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现在,由蒙巴萨到内罗毕的全长四百多公里的蒙内铁路实现通车以后,带动了肯尼亚每年GDP增长1.5%左右,整个东非六个没有出海口的国家全部开始搭上铁路的快车。再有,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首都的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简称亚吉铁路)也已经通车,亚吉铁路是非洲第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它的建造能帮助埃塞俄比亚这样的内陆国家寻找海洋。所以说,我们是真心帮助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这是我们的诚意与智慧。
2016年8月,在肯尼亚蒙巴萨举行的中非媒体智库研讨会上,坦桑尼亚记者现场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羡慕中国以钉钉子精神搞建设、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精神气度。2017年6月,习近平《摆脱贫困》一书英法文版在非盟总部的发布,掀起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之后非洲学习中国的新高潮。他们非常赞赏中国脱贫致富、快速发展的奇迹。据法国《巴黎人报》报道,改革开放40年来,按照现行联合国标准,中国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全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左右。为什么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中国人有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我们试图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的三大问题,就是贫困、贫富差距和治理碎片化难题。所以说,我们原来拥抱世界,睁眼看世界,看到西方世界。如今改革开放是我们自身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从解决中国问题,到解决发生在中国的世界问题,再到解决世界问题本身,意义不断升级,谱写了人类最大规模最和平最包容的工业化进程之歌,既是在开放的全球化体系下实现的,同时也给全球化带来了活力,推动全球化朝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为其他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第三,中国的改革开放在重新定义改革开放本身。即改革不只是落后国家向先进国家学习、接轨的过程,而更是各种文明、各国制度和各国人民不断与时俱进,适应变化的环境的自我选择,是创新文明的永恒。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是确保文明活力的一个体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是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也是国际体系、人类文明的任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改革的含义已经跟原来完全不一样了。早期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开放主要是向美国开放,跟美国接轨,但是中国现在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了,今天再讲改革开放的时候,改革的含义已经有升华了,开放的含义也有升华了。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获得了改革的原动力,从被迫改革到改革的自信与自觉,中国改革的世界意义日益显现。改革的目的是通过解决中国问题进而解决世界问题,改革的意义是塑造中国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改革的目标是确立中国成为世界引领型的国家。所以说,没有永恒的先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创造出来的一些经验做法,有人把它称之为“中国模式”。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的模式?一方面,中国的改革是问题导向。我们既要解决国内问题,也要解决国外问题。在改革中发现问题,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西方的改革是程序导向,程序必须合理。中国的改革既注重程序,也更重视结果,关键要解决问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改革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现象,中国的改革不能简单照搬别国经验。所以我们先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但是光摸着石头过河,问题越来越多也不行,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我们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就是要解决顶层设计的问题。当前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已全面铺开,从体制改革成为一种制度创新,实现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完善了中国模式,重塑了中国形象——改革的形象、开放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本来是借势、入世的,现在世界都在学习、研究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成为改革开放代名词。
四、“一带一路”彰显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最能够体现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周易·系辞下》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中,“变”,就是改革开放;“通”,就是“一带一路”主张的互联互通;“久”,就是久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全方位开放的需要,也是推行新型全球合作的需要。“一带一路”是要解决人类问题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过去西方列强那套做法。
“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我们讲的“带”是经济发展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整个世界90%的贸易量、80%的贸易额是通过海上来进行的。离海洋越远越落后,我们非常需要陆海联通。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尼时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因为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17500多个岛屿最需要互联互通,这个不是在海上修路,而是要找寻一条21世纪的新路。“路”是什么?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也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人一般将路和道连在一起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一带一路”不是一条“带”,一条“路”,而是万物从一开始。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一带一路”四个字浓缩了三重文明魅力,缺一不可。如果没有中华5000年的文明,没有170年来中国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没有40年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一带一路”就不可能在世界上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一带一路”建设,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集群、经济走廊到欧亚大市场,现在还在不断升级。它怎样去体现改革开放的模式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