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古开今  缦走心韵

融古开今 缦走心韵

——记古琴诸城派传承人刘赤城

 2018年2月27日,江苏省泰州市泰州唐人琴院成为当地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因为这天手抚古琴的座上宾是一位八旬的儒雅老人。琴院内外,人头攒动。内行的人如饥似渴,外行的人慕名而来。

但见台上的老人家,果然气度不凡,他坐拥于春色之中,十指轻拨琴弦,古琴之韵已化进了他儒雅的气质里,融进了“心境闲适弹素琴”的主题中。

全场鸦雀无声,唯有琴音绕梁。那琴声,没有苟且应付,没有模棱两可,时若高山流水,时如潺溪淙淙,就那样温柔着过往,丰盈着流年,叩击着今天。

琴声,无关风月,却余韵悠长,让人冥冥之中感到了一种虔诚的、生命般的守候,那就是千百年古琴音韵不朽的传承,和传承人不同凡响的担当。

操缦的老人正是古琴诸城派第三代传承者刘赤城先生。

出生于1930年的刘先生今年已88岁高龄。他自幼学琴,青年坐科,一生苦研,矢志传承。在他雅致的心境中,有一颗翱翔的雄心,敦使他在恬静而热烈的心态下,做出了承上启下的凌云壮举。

刘赤城老先生头脑清晰,手指灵活,丝毫不逊其“昨日”风采。二月的春风带着花香,把他的思绪吹到了数十年前。他边演奏琴曲,边与众乡亲分享自己与古琴的不解之缘和数十年来习琴研韵的感悟与快乐。先生着重对诸城派的代表曲目《长门怨》进行了解析。他边弹边讲,解说娓娓动听,琴声荡气回肠。

精神矍铄的刘老先生就这样把我们带进了他长达70余年的操缦生涯——

1、近水楼台 得天独厚

都说好的家风有三点:修身、齐家、传承。可以说,良好的家风能浸润人的一生。刘赤城是幸运的,他出生于江苏南通的书香世家、艺术门第。而他本人对艺术的热爱又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让他比起家无传承而学艺术的孩子少走了许多弯路。其父刘嵩樵是当地著名的国画家、古琴家,刘赤城从小就喜欢静观父亲作画,聆听父亲弹琴,心中早就萌生出对艺术的渴望。在艺术熏陶的氛围中,他近水楼台,领略琴韵;得天独厚,感悟丹青,激发了他本就卓越的成长基因。长辈们也很快就发现了他对艺术的兴趣和天赋,因此,在他5岁时,即承庭训,跟随父亲学弹琴。

童年的天空,充满了阳光。幼小的刘赤城起初只是享受着家庭为他提供的兴趣和学习的保障,他勤奋而有灵性,学琴、练琴,快乐着他的每一天。

然而,他很快就明白了,快乐不会从天而降,真正的快乐不是简单的学琴练曲,而是靠走心的挖掘和寻找,而他于父辈们的耳濡目染中学到的不仅是艺术本身,更多的是他们对艺术实质的追求和传承艺术的决心。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潜藏着父母最真实的品行。常听过来人说,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才能奏出人类的强音。

的确,尽管幼小的心灵尚不能完全理解艺术传承的含义,但对艺术的悟性和天分已让刘赤城的古琴弹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8岁那年,他毅然走上舞台,非常自如地演奏了《风雷引》《平沙落雁》等曲目,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尚不谙世事的男孩第一次得到了最接地气的巨大鼓励,证明了他用心灵体味的音乐之美,已潜移默化在他的心里,已生根发芽,成为他对音乐品质的追求。他预想,这份美好一定会与他相伴终生。

在之后的日子里,刘赤城受业于诸城派始祖王燕卿的入室弟子徐立荪宗师门下。他如鱼得水,认真领会该派的艺术精髓,刻苦练习每一个曲子,很快就拿下了全部曲目。与此同时,常常参加演出,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赞美和认可,使得他在青年时代便誉满琴坛。

1958年,刘赤城凭借自己的实力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成为首届古琴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他一边重点攻读音乐理论,充实自己的音乐文化修养,一边倾尽全力温习诸城派徐立孙老师所教授的艺术课程,刻苦演练其曲目。在校短短的几年中,不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操演技,他都名列前茅,常常被学校安排进行外事演出。他对此非常兴奋和重视,因为这些都是向国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好机会。因此,他更加努力地学习、演练,认真出色地完成每一次演出,他为自己能为祖国的艺术传承作出贡献感到无比的荣耀。

刘赤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艺术学院任教。他在断代的古琴重镇重新播下古琴的种子,先后培养了200多名古琴学生,填补了该省的文化空白。在执教的岁月里,他认真钻研教案,时常手把手地教学生弹奏,这让他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常常有新的发现,于是他又调入安徽省歌舞剧院,从事专职的古琴演奏的研究工作。

毫无疑问,前人留下的文明灯火,是刘赤城心中的指路灯塔,是他心灵的强大支柱,也是承上启下的力量源泉。在顽强地传承了古琴文化的同时,他也成就了自己的美丽梦想。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