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独步天下 卓越担当
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真是人尽其才!当刘赤城先生决定用自己对古琴诸城派系的心领神会,用自己多年来的操琴体验,倾心研习古琴艺术,致力融古开今之时,他的人生就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刘赤城说:“学会一首曲,并不太难,但学好一首曲,难度就大了。因为古琴曲,不是音的罗列,不是把旋律弹出来就行,更主要的是表现它的内涵。”刘先生就是这样认真地琢磨、练习每一首曲子。每曲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个性都尝试去表现。他立足传统、忠实本派,使具有山东典型地方音腔的古琴曲演奏风味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完善,强化了诸城派的演艺内涵。
诸城派独具一格的山东侉腔音调形成了该派的独特风格,即:音韵宽厚、洒脱豪放,而绮丽缠绵又寓于雄健之中,使之刚柔相济。
讲究气势和神韵,是山东的地方风格,诸城派古琴不但谨慎于传达音韵节奏,而更重视反映情意精神。刘赤城对该派精髓的准确传承,首先是对其风格的领略,对前两代人研习古琴的精到之处的心领神会。
诸城派始祖王燕卿,琴艺深湛,比起古琴先贤技法,可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在演奏法上的大胆创新、标新立异,为古琴技法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刘赤城先生曾写文章对王燕卿的成就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大致三点:
(1)在琴谱中注入节拍,始于王燕卿,他认为这样传授起来有准绳。经过他们的操琴演练,效果非常好。在当时能够多琴齐奏的,仅此一派,这便是节拍的作用。
(2)改订原谱,运用轮指的方法,始用泛音奏引子,节奏舒缓,气度恬静,气疏味长。以多、寡,聚、散,起、落,飞、鸣,多种形式呈现出描摹的意境。运用轮指操抚琴弦,有着手挥目送的横生妙趣,以达到崇雅排俗、雅俗共赏、方圆相应的效果。
(3)在创作中吸收民间艺术的精华,融入琴曲中,使曲调更加委婉动听。
1911年,在康有为的推荐下,王燕卿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为古琴导师,使他得以将古琴技艺传授给了众多弟子,并收徐立荪为入室弟子,后来成为诸城派第二代传承人。
徐立荪不仅琴艺精妙,而且在琴学研究、制作、音乐律学方面都颇有造诣。王燕卿于1921年病故,生前所著《龙吟观琴谱》未及修改,成为遗恨。徐立荪为继承其遗志,将宗师的遗作残稿认真地重新编订,为纪念师生情谊,将《龙吟观琴谱》改为《梅庵琴谱》,因梅庵是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校园。《梅庵琴谱》出版后,在国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徐立荪为振兴这一琴派,趁热打铁,1929年在南通建立了“梅庵琴社”。
就这样,诸城派第三代弟子传到南通。生长于南通的刘赤城有幸师从第二代宗师徐立荪,深深得益于他的谆谆教诲和亲临指导。
徐立荪治学严谨,主张指法服从琴曲内容,同一指法在不同曲中有不同的演奏,讲求首先深刻领会琴曲内容,手腕功力才可运用自如。
因当时琴家大多主张所谓“弦外之音”,自鸣淡远,使听者感到莫测高深,成为古琴难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因此,梅庵琴社的教与学的要求是:
(1)指到意随,出音果断如斩钉截铁。弹奏者手与指应,指与心应,一呼一吸皆与琴曲相吻合,而得心应手,形神奥妙。
(2)要求手腕功力要深厚,取音要方中求圆,圆中求方,才能和谐、灵动。
(3)琴曲要结构严谨,琴韵要饱满充实,演奏时一气呵成,让听者精神集中,久听不倦。
长期以来,诸城派富有的文艺革新的独创精神和别开生面的创造性经验,让他们在古琴派别中独树一帜,出类拔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美誉和认可,也有了广泛的影响。
刘赤城说:“古琴虽是古的,作者也是先贤古人,但是我们不能当他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陈列品,而是要有血有肉的活生生地表现出来,让听的人感到古人的脉搏还在跳动。”这段话说得精妙之极!正是因为艺术上的息息相通,让刘赤城感受到了先贤大师们操琴时的呼吸和心跳。所以他数十年致力于古琴遗产的发掘、整理、打谱,不遗余力,卓见成效。正如卢梭所说:“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的确刘先生对古琴的传承功成名就,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领略一下他在传承中的足迹和风采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