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活出精彩 自带光芒
刘赤城对古琴诸城派坚持不懈的、创造性的传承,给他的生命里程带来了一路金色的歌。
刘赤城说,从小到大到老,一直有一个东西支撑着我,那就是“爱好”。这个爱好让他拿出了超出一般人的干劲,比如《梅庵琴谱》,14首,他仅用一年就都摸索熟悉了,他付出的是夜以继日、寒暑无间,这是语言难以形容的,是常人体会不到的辛苦和执着。
在数十年的抚琴操缦中,刘赤城一直琢磨和练习怎样收放吞吐、开合有度,如何以音传情、形神并举,最终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创造了回峰、滚轮、闪滑、退复吟、荡吟等新的演奏技法,成为“刘门琴派”。深厚的艺术造诣、琴论修养也让他形成了豪迈洒脱的个人艺术风貌。
2005年,刘赤城在安徽合肥恢复重建梅庵琴社。
在研究诸城派的几十年中,刘赤诚发表过多篇专业性论文,其中《梅庵琴谱与诸城派》引起中外琴坛的瞩目。《梅庵琴谱》和《梅庵琴谱修订本》先后再版多达11次。刘赤城说:“《梅庵琴谱》我研究了很多年,一般的古琴爱好者照谱弹奏,只能得到一个框架,关于琴曲内涵的东西,体现风格的演奏技法,琴谱是没有,也表现不出来。”“我把多年的研究心得,以及专门表现声腔的新技法加了进去,形成了《梅庵琴谱修订本》。”
这无疑是古琴传承史上的一大贡献!
内行的人都知道,“打谱”,就是为了把老曲子弹出来,这是难度很大,很费时间的事情,但刘赤城一直在花很多精力做这件事。他打谱的作品有《遁世操》《羽化登仙》《广陵散》等。他曾经参加过1983年北京、1985年四川、2001年常熟组织的古琴打谱交流会。其中在北京的会议中,他还参加了在政协礼堂举办的古琴专场音乐会。关于打谱,刘赤城有一段生动的带有指导性的比喻,他说:“就打谱而言,曲谱没标节奏节拍,就像一个房间,桌子床铺板凳都有,但都是乱摆放的,先要把它布置一下,都应放在什么地方?要合情合理地安排,这就是打谱。不能按自己的意思来,起码要搞清这个琴谱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精神诉求等,还有一些作曲的理论多方面的东西,能否打谱一首好曲子,要经各位琴家认可,这都是较难的。”老先生一语道破传承之难,传承之路之不易可见一斑。
早在1975年,刘赤城就赴首都参加音乐调演,他的古琴演奏得到吕骥、李德伦的高度评价。1988年,他再赴首都参演,被选在人民大会堂演出。1994年到北京参加中国古琴名曲国际鉴赏会。1996年,中央电视台为他录制了《醉渔唱晚》古琴独奏的MTV。1997年,他应邀参加了台北国家音乐厅举办的古琴专场音乐会,同时参加了传统艺术季演出并讲学,受到热烈欢迎和赞誉。2006年5月18日,他应山东诸城市人民政府之邀,在故土已失传的诸城派诞生地,举行了“百年诸城琴派还家——古琴大师刘赤城先生音乐会”。这之后,市政府聘请刘赤城为顾问,成立了“中国诸城古琴研究中心”,先后派始祖王燕卿第5世孙女王亚南及姜燕等人随刘赤城学琴。后来这支队伍渐渐发展为百余人,使失传多年的诸城琴派回到了诞生之地。刘赤城先生功不可没!
2006—2008年期间,安徽省文化厅、省歌舞剧院、省委宣传部、省电视台分别主办了“皖风琴韵——古琴大师刘赤城音乐会”“古琴大师刘赤城新年音乐会”,摄制播出“艺苑百家”刘赤城专辑等。2008年,刘赤城被原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刘赤城应原文化部非遗保护司邀请,与6位大师共同举办了“高山流水”“泰山北斗映蓝天”等古琴艺术名家专场演出,使古琴第一次在国家大剧院展示出独特的魅力。2011年,刘赤城赴成都参加了中国非物质遗产文化节古琴艺术大展,再次展示了古琴的风采。
刘赤城先生研习古琴的生涯忙碌而快乐。他的孜孜以求,他的诲人不倦,让他在前行中遇到了出色的自己,让他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情趣盎然;他的卓越担当,让他自带光芒,活出了生命的精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