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理论创新的主导作用(2)

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理论创新的主导作用(2)

经济领域是加强理论构建的重点。这是经济基础地位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他还指出,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此外,经济领域也是相对于传统体制变化最大的领域。不在这方面形成一个与现实相适应的完整统一的理论,就难以统一人们的认识。“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这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以新的视角研究中外社会的本质特征

客观全面地研究外国体制。积极借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所谓中国特色,是相对于外国特点而言的。我国对外国体制的研究,基本上是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的,主要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因而总体上呈现针对我国弱点,介绍外国优点的特征。在当时急于变法自强的情况下,这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久而久之,很多人也形成了“唯洋是从”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民族自信。目前我们对外国体制的研究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西方体制的了解仍谈不上深入。例如甚至不少专业人士都不知道,西方主要国家中只有美国实行比较纯粹的“三权分立”,但美国很多地方政府也实行“议行合一”。二是缺乏对西方体制利弊的客观分析。如有很多人对西方体制盲目推崇,也有文章对西方体制予以批判,但其理论说服力还有待提高。三是对西方体制的发展变化规律和适用条件还缺乏研究。总体上看,西方体制是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而发展变化的,并不随时随地具有“普世价值”,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多民族国家套用西方体制就出现了问题。但在西方国家话语权的支配下,对这些“水土不服”或“削足适履”还关注不够,已有结论也经常是指责“病人”而不是反思那些强力推销的“药方”。

对中国特点作深入研究。西学东渐促使我们思考自身的特点。但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正史是历史事件的记录,不是对我国特点的理论概括。晚清时不少人提出我国“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里把“中学”归结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也谈不上是对中国政治经济特点的全面准确概括。其后,主要是套用经典著作对欧洲的研究,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演变的主流观点。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社会形态的演变进程是否与欧洲基本相同。很多研究认为,我国从秦朝到晚清的所谓“封建社会”的经济社会制度,与欧洲的封建时期有很大差异。二是能否简单地用“封建专制”概括我国秦以后政治制度,并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世界古代的大多数帝国都先后消亡了,只有中国基本完整地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方面看,以大一统为表现形式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其糟粕也有其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产生和发展,根本原因是中国有其特点。只要我们讲清楚这个特点,走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就会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在这方面,迫切需要总结思考已有的结论,更需要探索新的范式。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深化对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点和行动。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受其影响,曾经有一个时期的历史叙述和分析,基本上是站在“造反者”的角度,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这种历史观对我们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这种以论证“造反”正当性为基调的历史观,也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在我们党已经执政并将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已经“攻守易势”,阶级斗争也已经不是主要矛盾。“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以今天的眼光看,过去对某些史料的选取不够全面,对某些事件的定性也不够准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现代历史和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如何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认识历史,使各方面人士,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加全面客观地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进而正确处理现实问题,是一个重大课题。这也是调节社会心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需要。

三、加强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

当前正处于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理论创新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很多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境界,为我们加强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天地。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