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

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

3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发表了题为《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的重要讲话。他指出,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坚持同舟共济,破解和平赤字;坚持互利共赢,破解发展赤字。习近平主席两年前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曾指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此次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首提“信任赤字”,指出“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反映出他对国际关系现状和人类发展面临问题思考的深化和认识的升华。

“信任”属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概念。信任的概念因其抽象性和结构复杂性,在不同领域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达成共识的观点是: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换关系的基础。美国学者查尔斯·蒂利对信任的定义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信任是把利害攸关之事置于他人的失信、失误或失败的风险之中,而信任关系则意味着常规化地承担了这种风险。“赤字”属于经济学的概念,多用于财政,意思是在经济活动中支出多余收入的差额数字在记账时一般用红笔写,因此得名“赤字”。“信任”和“赤字”这两个概念合在一起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当前国际关系中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缺乏信任的现状。

国际关系理论认为,信任是群体合作的基础,信任在国家间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决定国家之间选择合作还是竞争甚至冲突的关键因素。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主流范式对信任问题均有所论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系统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无政府状态,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国家作为自助的行为体,始终以追求安全为首要目标,权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手段。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加深,并没有使信任变得容易产生。信任并不能从均势体系中培育出来,合作也未改变国际关系冲突的本质。自由制度主义也承认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的信任难以产生,但如果建立能够改善信息不畅、增加透明度的国际制度,会有效地促进信任产生。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国家间合作的桥梁,制度可以培育信任,降低交往成本,减少冲突发生。建构主义认为,信任是和国家的身份定位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身份是由内在和外在结构建构而成的。内在结构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关联,外在结构则是“共有观念”,是一种政治文化环境。“共有观念”确定国家之间的敌友身份,如果“共有观念”建构了行为体之间敌人的身份,那么相互信任就是困难的。如果“共有观念”建构了行为体之间的朋友身份,会导致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安全共同体”产生。

回顾国际关系史,法国和德国作为欧洲大陆两个大国,曾是千年世仇。据历史学家统计,双方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其中大战23场,平均50年打一场大战。从1870年到1945年,法德之间就爆发了三次大战,巴黎两度被德国占领,两国积怨之深可想而知。二战后,两国从各自的根本利益和双方的共同利益出发,成功实现和解与合作并建立起密切的盟友关系,创造了外交史上的奇迹,也给了我们一些有价值的启示。如果说共同的利益需求、共同价值认同是法德两国和解与合作的催化剂,那么两国人民,特别是领导人的高超智慧、非凡胆识和由衷诚意则为法德超越世仇,实现和解合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了信任这个黏合剂法德两国的和解与合作根本无从谈起。

东南亚地区具有复杂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处在多元分歧的政治与人文环境之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历史恩怨、领土争端、国家实力不对称、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问题。东南亚地区存在的多重安全困境,促使东南亚国家认识到有必要建立相互信任措施,减弱甚至消除国家和地区间的安全困境。1994年成立的东盟地区论坛(ARF)是亚太地区唯一正式的、官方的多边安全对话机制,旨在加强对话与协商,促进亚太地区国家间构建信任,推动亚太地区维持稳定与和平,为东南亚地区和平发展提供安全环境保障。东盟成立50多年和东盟地区论坛成立25年来的发展和实践表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可以实现和平共处,创造出东盟奇迹,在此过程中信任所发挥的黏合剂作用不可或缺。

中国人历来讲究“信”。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习近平主席指出,信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国与国交往的前提。中国不仅是推动国际关系中信任构建的倡议者,更是积极的践行者。从新中国成立不久与印度、缅甸等国在解决边界等历史遗留问题过程中共同倡导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冷战结束后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促成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在朝核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上积极斡旋,发挥建设性作用,再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稳步推进,这一系列原则、机制、方案和倡议为推动国际关系中信任构建提供了实践平台和现实路径。无论是作为国际关系公认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它们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它们的形成与发展同样离不开信任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发挥的黏合剂作用。

当前,国际竞争摩擦呈上升之势,地缘博弈色彩明显加重,国际社会信任和合作受到侵蚀。信任的风险性和稀缺性愈发凸显其宝贵性,也决定了国际关系中信任的构建将是一个复杂艰巨和逐步累积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需要各方相向而行,为之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对此既要有充分的信心,也要有足够的耐心。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破解“信任赤字”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他强调,各国之间要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要把互尊互信挺在前头,把对话协商利用起来,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兼顾,构建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要加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让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互信互敬,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信任真正成为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