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共同制定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对外发布。方案对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2035年,力争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
另外,水利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水库水源地水质有11%不达标,湖泊水源地水质约70%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约60%不达标。近10年来中国水污染事件高发,水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全国城镇中,饮用水源地水质不安全涉及人口1.4亿人。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并应共同面对和解决的环境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可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我国面临十分严峻的水污染形势,部分地区水质甚至出现持续恶化的状况。部分专家学者惊呼,地下水污染问题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一些地区癌症呈现高发态势,甚至出现“癌症村”,即被认为与长期水污染关系密切。
从此前关注空中的灰霾,到现在热议地下水污染,这说明公众环保意识在提高,也表明生态污染已大举入侵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面对日益扩散的污染,没有退路的老百姓已经到奋起自卫的境地。此前,据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监测显示,约64%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由此可见,地下水被污染并非一地所特有的问题,而是不少城市普遍存在的现实。
不言而喻,在粗放式生产模式难以改观的背景下,高速度与零污染确实难以得兼,但是无论在哪里污染都应该有底线,必须保证空气和水的基本质量,这关系到所有人的生存环境。一方面,地下饮水源污染关系每一个人的利益,地方政府理应和老百姓互动,珍视老百姓提供的线索,按图索骥去调查相关企业有没有违法排污的问题,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回应当地民众的关切,消除民众的担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妨借地下水污染事件,进一步了解目前所在城乡地下水污染状况,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合理路径,拿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这样才不至于动辄陷入道德批判的困境。
应该说,面对空气和水的严重污染,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面对地下水污染这一热门话题,地方政府要想消除公众顾虑,关键还是要采取切实行动。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和手段比公众多,理应承担起逐一排查企业的责任。对那些已排查不存在问题的企业,则有必要公开相关信息,让公众进行判断、监督。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与老百姓在治理环境污染上是能够达成共识的,相互配合至关重要。能及时公布接收到的举报与调查情况,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主动回应老百姓的质疑和举报,唯此才能使整治地下水污染的行动成为全民参与的环保活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