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楚辞,忆屈原,传承家国情怀

读楚辞,忆屈原,传承家国情怀

端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民间流传着许多迎端午的习俗:门插艾、赛龙舟、吃粽子等。相传,吃粽子和赛龙舟等活动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什么跨越千年,人们依然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着屈原?翻一翻《离骚》,读一读《史记》,答案豁然开朗。说到底,人们纪念屈原,纪念的是其爱国之心、为民之情、奋斗之志。而这三种品质恰恰是当今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具备的品质,是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向屈原学习之处,作为党员干部应在忆屈原中感悟传承家国情怀。

学习其“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之心。国破家亡之际,屈原宁死不屈,毅然投身于汨罗江,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爱国之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始终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习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应始终不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报国之志,始终激荡着“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爱国之心,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真正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融入到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学习其“哀民生之多艰”的为民之情。面对因战争而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的百姓,屈原发出了“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没有“爱民如子”的情怀,又怎能发出如此真挚的感慨?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发现,无论是焦裕禄、孔繁森,还是廖俊波、杨汉军都是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的典范。传承这种为民情怀需要党员干部涵养“心无百姓莫为官”的心境,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真正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始终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实策、做实事、干实绩。

学习其“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斗之志。屈原的一生都在为了其政治抱负而上下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仅是屈原崇高思想境界的体现,也是当下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永久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动力。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不变的主旋律,是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底色,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步一个脚印不懈奋斗的结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党员干部秉持奋斗之志就要踏踏实实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奋进;就要持之以恒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善打持久战,敢啃“硬骨头”。

梁启超曾说:“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不仅仅要读楚辞,更应在读楚辞、忆屈原中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责编:于川;校对:刘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9/0606/1046262.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委组织部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刘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