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的关键胜利

关键时刻的关键胜利

“密云遮星光,万船乱梭飞,黄河上渡过民族英雄们,摩拳擦掌杀气高,我们铁的红军……红旗山西飘,同胞齐欢迎,卖国贼阴谋挨了当头棒,抗日救国大家来,工农商学兵。”步入陕西延川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一曲雄浑激昂的《红军东征歌》让人热血沸腾,陕北的特有曲调格外悦耳动听,使人瞬间仿佛置身于红军东征的年代。

1935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大地的蚕食鲸吞,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虽然率领陕甘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创造了开展革命新局面的条件,但是陕甘苏区面临的局势还是很严峻,迫切需要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红一方面军仅剩1万余人,面积狭小的苏区不仅经济落后,粮食和工业品还很匮乏,给养困难的红军想要扩红实属不易。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国民党重新调集陕、甘、宁、绥、晋五省军队对陕甘苏区进行“围剿”,并加紧实行经济封锁。党和红军如何打破“围剿”?救亡图存的出路在何方?

东征!1935年12月17日,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展现出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过人的军事胆识,做出了东征的关键决策——主张红军应当乘全国抗日高潮的形势,东渡黄河向山西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苏区的巩固。最终,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

战歌嘹亮,战鼓催征。1936年2月20日,毛泽东率领由红28军、红1军团、红15军团组成的“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开始东征。直至1936年5月5日,红军在山西境内转战75天,共击溃晋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歼敌1.3万多人,俘虏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多支,扩大红军8000余名,筹款50万元,组织了地方游击队30余支,从人力、财力上壮大和加强了红军的力量。东征胜利结束后,在陕北延川县太相寺召开的总结大会上,毛泽东用四句话来概括东征:红军东征打了胜仗,唤起了人民,扩大了红军,筹备了财物。

“红军东征不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是长征的继续和延伸,是抗日战争的前奏和序幕,它的意义非同小可。”陕西省延川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冯延东告诉记者,作为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向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拐点,红军东征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火种,极大地改善了陕甘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的战略态势,推动了山西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来年八路军再度出师山西,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李娇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