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创新(3)

摘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新时代,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现阶段,我们的企业面对压力,依然应该保有充足的创新信心。

六、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结合

我想举四个例子,分别是华为、北摩高科、远大集团和海底捞。其实,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不能完全区分开,因为技术创新也是管理创新。

(一)华为

华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为什么华为有如此强大的创新能力?

第一,管理创新。华为在企业初期就制定了“华为基本法”,对公司的一些重大事项做出了规定,包括把企业的业务限定在电信设备行业,这使华为耐住了寂寞,经受住了各种诱惑的吸引,能够坚持在自己的主业里面发展。即使是后来开发了手机,但从大的范围来讲手机仍属于电信产业。

第二,员工激励。华为的员工工作不要命,为什么不要命?一方面他们有很好的志向,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基本的原因是员工激励非常到位。

(二)北摩高科

北摩高科是一家规模较小但非常有特色的企业。有这样一句话,几乎所有新型飞机上,都有了北摩高科复合材料刹车盘。我们从它的产品、效益、做法的角度来看它的管理创新。他们公司的产品应用于苏30战机、波音客机、高铁等,其中,时速350公里高铁刹车闸片,32万公里零故障,性能和质量远超国外同类产品。企业效益非常好,2014至2017年三年的销售收入、利润额、税收分别为7.4亿、2.86亿、1.3亿,未来业绩预估会更好一些。北摩高科有这样一些做法。第一,主攻高端市场。他们主动放弃了“低端”市场,并不断拓展新领域。第二,坚持在质量和技术上要超越用户需求。我们经常讲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北摩高科要求“超越用户需求”。具体来讲,一是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没有过硬的产品就没法与别人竞争;二是大规模投资试验设施,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不要抱怨没人敢用你的产品,要主动进行极为严格的实验、验证”;三是改革、管理为技术创新服务作保障,吸引和留住核心技术人员,使他们成为股东、高管、董事;四是长期积累;五是对外合作,与清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都有很好的合作。

(三)远大集团

远大集团高管对于“大智移云”的相关问题,认为应该区分硬技术和“软技术”,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如果硬技术没有突破,“软技术”意义其实不大。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一天建三层楼的技术,单纯的大数据、云计算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帮助。他们提出“永远第一”的理念,正因如此,他们也拥有很多真正的“第一”,从1989年的全球第一台浮球式无压热水锅炉到2018年的全球唯一不锈钢芯板桥梁,已建成3栋芯板试验楼,1座芯板试验桥。

这个企业有非常特殊的企业文化,比如坚守“七不一没有”的企业道德底线,永远做到:不污染环境、不剽窃技术、不蒙骗客户、不恶性竞争、不搞三角债、不偷税、不行贿,没有昧良心行为。

(四)海底捞

海底捞应该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家餐饮企业,他们的管理创新也有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人认为海底捞的优势是服务好,因为去吃饭的人很多,等位的时间比较长,因此提供了很多的服务来缓解顾客的情绪。但海底捞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有两个,一是物流管理,因为物流管理好,所以食材的新鲜度都有了保障。二是尊重员工,同时员工的待遇比同类企业要高。

七、解决产业层面的创新问题

前面我们讲的都是企业内部创新,这当然是非常关键的,但我们长期以来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产业层面的创新。自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原因在于认识不到位。习近平总书记讲得非常清楚,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另外,我们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出现了本土企业之间合作与创新联系和机制的断裂。所以,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解决产业层面的创新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就会遇到极大的挑战。

我们从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出发,即:一个产业、一个企业能够比较好地进行创新与发展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基本理论:第一,零部件、装备供应商和制造企业之间的关系(B2B);第二,制造商和用户之间的关系(B2C)。

下面这个理论框架可以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具体来讲,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和用户(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组织用户)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状态。第一种状态是非常理想的状态,就是零部件供应商和生产商、生产商和用户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即:用户愿意买制造商的产品;制造商也愿意用本土的零部件供应商的产品;零部件供应商也积极配合生产商进行生产。第二种是勉强维持的状态。用户不能说喜欢生产商的产品,但不会抛弃;生产商也不抛弃本土的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外资的零部件供应商没有办法完全控制国内生产商。第三种是困难状态。本土的个人也好、企业也好,不愿意用本土企业生产的产品;本土的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的时候也不愿意用本土的零部件供应商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由外方零部件供应商来供应零部件,往往就控制了本土的生产商。我们用这个基本理论模型来分析中国的产业,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传统轿车产业处于困难状态;高端IC、核心软件、历史上的大飞机也处于困难状态;卡车或新能源车处在维持状态或向理想状态过渡的状态;现在的大飞机也处于维持状态或向理想状态过渡的状态;相当一部分家电、部分工程机械、部分钢铁、水泥、高铁形成了良性循环;电信设备基本形成了良性循环。

以轿车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为例,由于整车产业处于一个不太有利的状况,导致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得也不太好。在2017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上,中国企业有五家入选,但这五家从排名看,最高的是第14位,最低的是第93位。更重要的不在于名次,而是中国入围的零部件企业是以单一零部件为主,而国外企业更多的是综合性零部件企业,所涉及的产品囊括了整车的动力、底盘、车身、电器四大部分的所有零部件,甚至可以提供整车开发以及整车生产的配套工作。

八、争取国家的支持

对于研发投入(R&D),国家应该投入多少?企业应该投入多少?历史数据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这30年的时间里,美国联邦政府在R&D上的投入占整个社会研发投入的50%左右,其中60年代,政府的投入远远大于企业。

关于“市场保护”,长期以来,媒体也好,教学也好,都不愿意提市场保护,甚至一提市场保护就认为是闭关锁国,是落后的思想。这个认识是非常偏颇的,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德国在没有发展起来以前高度保护自己的市场,美国在发展起来以前也保护自己的市场,直到现在也保护自己的市场,日本在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高度保护自己的市场。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迈克尔·库苏马诺教授在对日本汽车工业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从1960年到1980年,日本市场上卖的所有轿车,只有不到1%的产品是进口的,99%以上是本国生产的,而且日本的汽车行业主要是自己的企业,虽然企业间有一些合作,但是没有合资,这使得日本的汽车企业最终发展起来了。这和我们的情况非常不一样。从管理学上来讲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当一个企业的能力、水平不够的时候,没有市场保护就不可能发展起来。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向国家反映这种情况,让国家了解情况,尽可能争取国家的支持。

九、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企业层面的创新,特别是产业层面的创新,如果没有弘扬企业家精神,恐怕很难实现。举个例子,有人对体制机制的抱怨很多,我是这样理解的,在现有的体制机制条件下,敢于突破限制、敢于闯出来一条新的路子,这才叫企业家。如果等着体制非常完善了,机制非常完善了,再来创新,谁都可以,那就不是企业家了。所以,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实践问题。

十、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创新

为什么要单独提国有企业的创新呢?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能力不断提升,效果也越来越显著,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得到了完善。国有企业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实践角度来讲,成绩颇丰,比如:特高压输电技术、高铁系统、3G/4G/5G无线通信技术、西气东输工程、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工程、神舟系列飞船、蛟龙系列深海探测器、高性能计算机、红旗系列防空导弹武器、东风系列弹道导弹、歼-20、运-20,等等。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学习也是永无止境的。比如,产业演化有其基本的规律,哪些是挑战,哪些是机会;大企业如何发展新的业务,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是要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新业务,才能够发展;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与大企业是不一样的;如何探索原始性创新;如何提高创新的领导力。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更系统地进行学习。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婧雅)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