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写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充分发挥党执政的政治优势力量,坚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的自信力量,进行伟大斗争中的精神力量和爱国统一战线汇聚的广泛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合力,聚集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历史实践启示着我们。上世纪,俄国革命胜利后,曾经遭遇过一次大灾荒。当时,地主、富农、投机商人企图趁机动摇人民群众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信任,大量储存粮食,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致使广大工人、农民陷入严重的饥饿状态之中。有一次,俄国大文学家高尔基去拜访列宁,请求列宁给他讲政治。但列宁却没有急于回答他的问题,只是闷头一个劲儿地收拾一只鸡,准备好好款待一下老朋友。高尔基见状,有些沉不住气了,便直截了当地问:“列宁同志,我这次主要是想请您给我讲讲当前的政治,可您怎么……”这时,列宁把鸡托在手上,一语双关地说:“高尔基同志,解决吃的问题,这不就是当前的政治吗?你说是不是?”高尔基会意地笑了。在领袖人物的心目中,政治从来都是具体的、实在的。讲政治不能纸上谈兵、空喊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这正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夺取各项建设伟大胜利、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

摄图网_500655094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人民政权、发展民主政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这些伟大实践奠定了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础。7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艰辛探索,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党的十九大,这是一条求索真理的连线,一条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连接的鲜明主线。这条连线,标志着一个不懈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一经与社会主义结缘,便痴迷于探索和形成中国特色。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特殊道路。建国前后,党中央着力思考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建设好新民主主义国家。当时我国仍然存在着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存在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财政、经济等方面也面临着困难。为了迅速治理好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的国家,1950年6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确定建国头3年的中心任务就是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并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经过3年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歼灭百万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解放全中国、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消灭反革命分子的主要力量、胜利地进行“三反”“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和逐步收回外国垄断资本在中国的企业以及合理调整工商业、在广大农村胜利完成土地改革任务、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等艰苦努力,到1952年,胜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此刻,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又现实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当时的前车之鉴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民主革命胜利后,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形势,1952年底,党中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这条总路线已与毛泽东同志原本的设想不一样了。毛泽东同志最初的设想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基于国家的经济形势、安全状况、经济关系与阶级关系都已发生新变化的实际,毛泽东同志果断地改变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最初设想,提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思想、新观点。即不“先建设后过渡、先工业化后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左右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按照“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以改造促建设的思路,决定立即就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步骤,开始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毛泽东同志认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提法比较好,“所谓逐步者,共分十五年,一年又有十二个月。走得太快,‘左’了;不走,太右了。要反‘左’反右,逐步过渡,最后全部过渡完。”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方针、政策,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和步骤的最初原则设想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和科学化,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独创性,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蓬勃发展。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1956年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所有制已成为国家和社会主义的主要经济基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伟大创举和历史性胜利。党的八大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行艰辛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巩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开辟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尽管在实践过程中经历了曲折,但却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冲破重重阻力,开启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开辟、完善和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和新的伟大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民主政治建设日益展现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二是丰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过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总结概括。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既有对已经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更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比如,针对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和国家?毛泽东同志沿着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向前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初步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开国奠基的意识形态工作方针,等等,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立国思想,反映了东方国家通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成为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比如,针对如何看待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办法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尽管在社会主义的目标(制度)模式上仍然以苏联为榜样,但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模式上,却开始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先河,从而用新的经验、新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力图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发展、改革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领导经济建设的方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与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与文化、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和党的自身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等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思考,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和今后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科学行动指南。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