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交错的文化史,互动的东西方——历史上中欧文明的接触与交流(3)

摘要:报告站在中国和欧洲文化互动的角度,从古罗马、古希腊对中国的认识为开端,以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为切入点,梳理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了解中国与西方交流相遇的历史,掌握西方与中国互通互鉴的历史,对当下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进一步提升民族的文化自觉,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

“塞里斯人”长什么样?在前面我们讲了,他们说赛里斯人(即古代中国人)及北印度人,相传身体高大,达十三骨尺。寿逾二百岁。为什么这么长寿呢?古希腊人认为中国人特别会养生,其诀窍就是整天喝凉水,整个“塞里斯民族”都是以喝凉水为生。他们的性情如何呢?他们认为“塞里斯人”是一个充满正义的民族。

以上是关于中国人的印象,关于中国人的社会状况他们是怎么介绍呢?他们提到了“塞里斯国”的法律严禁杀生、卖淫、盗窃和崇拜偶像,在那个幅员辽阔的国度中看不到寺庙,也看不到妓女,还看不到逍遥法外的盗贼,更看不到杀人犯。

后来的希腊人还提到,这个地方气侯温和,空气清洁,无烈风,森林甚多,人行其间仰不见天。可见“塞里斯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非常好的。正如著名的东方学家亨利·裕尔所总结的:“塞里斯国广袤无际,人口众多,东至大洋和有人居住世界的边缘,向西几乎延伸至伊穆斯山和巴克特里亚疆界。塞里斯人为文明进化之族,性情温和,正直而简朴,不愿与邻人冲突,甚至羞于与他人进行密切交往,但乐于出售自己的产品,其产品中丝为大宗,还有丝织品、羊毛和良铁。”

现在我们可以说,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由于与中国距离遥远,缺乏直接的接触,他们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认识是模糊和笼统的。比如,只知道中国在东方,具体的位置说不清楚。在他们的笔下大致是罗马与中国之间的某个地方。对于中国人是什么样子,他们没有亲眼见到,在书中所描写出来的中国人的形象与中国人相差甚远,我们可以推测他们所描绘的也许是经营丝绸贸易的某一个东方的中介民族。

可见,当时那个阶段,中国还只是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中的一个正义之邦、文明之国。

到了两汉时期,丝路最西端的罗马帝国与中国的西汉东汉王朝遥相辉映,均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文明。因此汉代与罗马的交通往来也代表着当时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最高水平。罗马帝国的兴旺与汉代时期大致相同,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期间,这是两大帝国的全盛时期,那时罗马帝国的势力已经达到了小亚细亚附近,并且准备向更东的地区发展,而汉朝的势力也伸展到了中亚细亚,中国和罗马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罗马帝国和汉朝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发生了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

在公元前后一两个世纪之中,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接触从无到有,彼此间的认识从朦胧到清晰,特别是罗马人逐渐沿海路东来,汉朝人过海路西去,使贯通欧亚非三大洲的海上交通线串联起来,为此后中西交通创造了广阔的前景。在这个时期,拉丁文中的东方oriens成为与希腊、罗马并列存在的名词,东方文化也被视为欧洲以外另外一个文化系统,由此“亚细亚”一名开始见于罗马著述中。

罗马人关于东方的资料基本没有脱离希腊人的范围,个别的新资料来自于罗马军团远征高加索所获得的一些新的地理知识,但是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还是基本延续了希腊人的看法。丝绸之这个说法不是自古有之的,是一个近代的说法,最早是由著名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在1860年李希霍芬曾随德国代表团访问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他曾经七次到访过中国,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卷中提到了中国与希腊、罗马的一条交通路线,在这里他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的说法,这个说法后来得到了欧美和日本汉学家的支持。

这其中括英国的斯坦因、瑞典的斯文·赫定、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大谷光瑞、美国的亨廷顿等,他们通过到中国西北边疆地区进行实地的考察,找到了许多中国与古代亚非欧各国交往的文物和遗迹,纷纷著书,证实和证明了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存在和发展。在这之后“丝绸之路”的名称被世界所普遍认可。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