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术讲政治”是党校教学理念与实践的重大创新,正在深刻促进党校教风、学风的转变。深度参与到这场教学范式改革的大讨论中,并亲历精品课的系统打磨过程,对于如何“用学术讲政治”的命题,思考颇多。现从前提、旨归和关键点三个角度,谈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用学术讲政治”的前提:“学术”与“政治”互洽共融
蔡元培先生认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借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体现出“学术”具有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的双重品格。“政治”则为治国之道,《尚书·毕命》有言“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其意为治国理政、服务人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正是这种“民本”思想的赓续。关于“学术”与“政治”关系的讨论,近现代以来中国学界经历了由推崇西方“为学问而学问”的学术本位理念到提出“谓必出所学举而措,乃为无负”的经世致用理念的转变;西方学界以马克思·韦伯的《学术与政治》为代表性著述,将学术视为“志业”,认为学术可“启人清明,并唤醒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与学者的时代处境紧密关联,体现出学术所肩负的政治社会关怀。可见,学术与政治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政治的有效达成需要学术理论的指导。由于“政治上的权力是不够的,它必须与智慧一起使用”,培育学术便成为解决政治问题的重要力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学术与政治这种互洽共融,既有利于引导政治的进步,也有利于增强学术的社会影响力。
“用学术讲政治”的旨归:工具价值与理性价值的统一
工具理性的优先地位,至今在学术界依然不可撼动。一切价值理性的实现,必须以工具理性为前提。在“用学术讲政治”的体系架构中,“学术”本身是中性的,是工具理性,高于“政治”这一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正因为“学术”能够“为学员提供一套分析问题”之手段,才能够达成“有效地解答实际问题”之目的。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相对于“用经典著作讲”“用文件讲”“用案例讲”等方式,“用学术讲政治”是对“讲政治”的科学定位和理论提升,是达成目的所能够运用的最具效率的中介手段。没有“学术”这一工具理性,“政治”价值理性的实现就是镜中花、水中月。而能否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取决于观点立论的合理性、学理逻辑的自洽性、学术框架的完整性。
“用学术讲政治”的关键点:在学术与政治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
“政治”与“学术”划出了党校教学的“底线”与“高线”。“讲政治”是“底线”,就是要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保证政治正确,当然这只是“讲政治”的基础。完整准确地讲清楚政治观点、政治内容、政治方法背后的学理逻辑,才是对“讲政治”本身的要求。“用学术讲”是“高线”,就是要走出西方话语逻辑,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理论学术话语分析中国问题、阐释中国观点、指导中国实践。“底线”要坚守,“高线”要对标,方能在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中保持平衡。同时,要谨防学术的“硬植入”。学术框架是政治制度形成和政策运作的逻辑基点,其基石可能来自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述、西方经典理论,也可能来自前沿观点、交叉学科。但无论套用成熟理论还是重新打造新概念、新学理,都要把握好学术切入的方式和视角。有时搭建起来的学术框架很可能是“拼贴式”“碎片化”的理论集成,难以在一堂课中一贯到底、逻辑自洽,这样找到的往往是学术“切口”而非学术“接口”,仅仅是给学员提供了一套阐释性的理论,而无法为学员提供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论。将“切口”转化为“接口”,解决好学术的前沿性、争议性与政治的确定性之间的错位或矛盾,才能实现政治与学术的深度融合,这是对教师治学能力和政治水平的综合考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