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转化机制建设

如何加强转化机制建设

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是一个体制机制调整、创新、再造和制度完善、成熟、定型的过程,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关键是以体系化、协同化、智慧化、长效化的方式加强转化机制建设。

体系化建构。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观全局、谋长远,搞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系统推进,从实际出发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系统整体性以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性,是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的总和,是一整套紧密联系、内在协调、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整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因此,必须以体系化推进的方式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加强各领域改革创新的联动和集成,整体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产生制度合力,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协同化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既要坚持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又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需求。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必须摆脱单向度的治理理念和模式,强调在治理主体、模式、工具等方面相互协调、互动合作,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重点是三个方面的协同:一是多元主体协同。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广大人民群众都是国家治理的参与主体,虽然不同主体的定位有所差异,但都是围绕治理目标积极参与的协同主体,这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显著特征。因此,提升治理效能必须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二是多元模式协同。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道德教化是培育社会治理内生动力的重要方式,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三是多元渠道协同。充分发挥选举和协商两种形式的积极作用,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选举为代表的选举形式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党协商、政协协商、基层协商等多种协商形式则保证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参与。

智慧化运行。随着数字化、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形态正从工业社会向数字社会转变,数字社会使人们的生活工具、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呈现智慧化特征。为此,需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因此,推动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内的现代科技支撑作用,坚持人民群众需求和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基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智慧化转型框架,打造以数据驱动、平台应用、人机协同为主要特征的治理新模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智慧化再造。一是推行智慧化决策。开发适用于政府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对接,推动依靠经验决策向依靠科学决策转变。二是推行智慧化安全。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加快政治安全、治安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等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完善人、技、物、管配套的安全防护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三是推行智慧化服务和管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同时,加强智慧化在民生领域的深度运用,特别是深化区块链技术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长效化执行。“政贵有恒,治须有常。”治理不是短时的运动,而是长效的制度安排。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于长效化的机制。好制度如果不能一以贯之地有效执行,就会破坏人们对治理的预期,进而破坏人们对制度的信心、降低制度的权威。因此,推动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的是静水深流的长效化执行,而不是水花四溅的运动式执行。各级领导干部应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把长效化的制度执行机制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全过程,确保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发挥更好效能。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