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经济稳定发展的向好预期

营造经济稳定发展的向好预期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必须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

经济稳定需要有好的预期

人们对疫情的最大担心就是增大不确定性,社会不知道未来会出现什么局面。企业容易采取谨慎行为而不愿投资,民众担心未来变数而不愿消费,外部经济体担心疫情扩散而不愿进行文化经贸等交流合作,国内外需求下降将构成宏观经济的减速压力。在此背景下,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预期,通过采取强有力的管控措施防范疫情扩散,形成社会对疫情演变态势的积极判断,促使微观主体不会因为疫情影响而丧失信心。尽管当前疫情防控对于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消费行业产生明显影响,但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等线上活动活跃度持续高位运行,企业及民众并没有出现恐慌,体现企业及民众对疫情防控的信心。被压抑的需求从其他渠道暴发,疫情防控营造了宏观经济稳定的向好预期。这种预期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具有坚实的基础。

历次疫情经验强化本次疫情不会影响我国经济基本面的判断。回顾近几十年来的历史,疫情并不少见。近几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宣布了六次“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即2009年的H1N1流感疫情、2014年的脊髓灰质炎疫情、2014年的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2016年的寨卡疫情、2018年刚果(金)埃博拉疫情及本次我国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上述疫情尽管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都是短期的,并没有出现显著影响经济基本面的情况。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从一个角度验证了疫情对经济影响的短期性。从更长的时间观察,1918年美国大流感并未影响美国经济的中长期基本面。历次疫情并未改变经济中长期基本面的历史经验,为理解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提供重要的参照系,助推国际社会形成关于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良好预期。

强有力防控疫情的政策助推形成经济稳定的良好预期。当前,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稳步推进的政策和保障生产消费平稳运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举措。一方面,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积极组织蔬菜等副食品生产,加强物资调配和市场供应。加强社会治安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疫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趁火打劫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另一方面,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围绕“六稳”工作,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企业复产用工保障力度,用好用足援企稳岗政策,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积极推进在建项目,为保障生产消费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国际社会充分肯定我国防控疫情工作,释放宏观经济外部环境的稳定预期。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强调,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控制住疫情蔓延有极强信心,不建议其他国家采取限制旅游或者贸易的做法,各国要共同努力以对抗病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支持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在应对这一疫情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财政、货币和金融领域,中国经济继续展现出极强的韧性。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政府方面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来应对这一疫情,并且为市场注入了相当大规模的流动性,这些举措能够缓和疫情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损失。世界主要国际机构对我国疫情防控的积极表态,不仅释放我国有防控疫情的能力,而且创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稳定预期,对于深化我国对外开放合作稳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防控疫情不改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空间

在疫情防控为经济创造稳定发展环境的同时,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即着力补齐短板,推动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培育未来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动力,疫情并未改变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空间。

首先,推动宏观政策改革优化,通过跨年度财政平衡更好发挥政府在稳增长中的作用。疫情加大宏观经济减速压力,可能导致短期财政收支压力增大,传统财政年度平衡思路可能限制政府在疫情背景下作用的充分发挥,通过引入跨年度的财政平衡,政府当前可以更大规模举债,重点用于支持降成本补短板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支持提升防控疫情能力的基础设施短板的建设。适度扩大财政投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优先向疫情重灾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急需的项目倾斜。另一方面,着力解决社会生产生活面临的压力。财政可以给予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出台财政补贴政策,地方政府对于遭受较大影响的企业予以补助,保障中小企业在疫情防控中不因经营困难而出现倒闭潮等风险,继续延续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的成本,保障经济活动的稳定运行。

其次,以疫情防控倒逼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为契机,推动宏观经济风险防控体系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不仅要对公共卫生环境进行彻底排查整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而且要超越公共卫生领域从治理体系层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经济社会要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不断夯实医疗、养老服务等领域的短板,让居民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兜住民众基本生活保障的底线。宏观部门要强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框架,有效防范包括疫情在内的非常规事件引发的金融市场重大风险,守住宏观稳定的底线。

再次,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动摇,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改善宏观经济稳定的外部环境。尽管疫情暴发以来有些国家采取限制我国人员入境等做法,但这些都是短期行为,未来伴随疫情的缓解或者结束,相关限制有望逐步消除。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要降低关税总水平。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推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健全“一带一路”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加快多双边自贸协议谈判。与此同时,开放倒逼改革,伴随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反过来也会促使我国相关领域改革的更快推进,改革开放红利的持续释放,有助于为我国经济中长期稳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