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和省长林武陪同下,先后来到大同、太原等地,深入农业产业基地、移民新村、文物保护单位、改革示范区和企业等,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行调研。习近平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来到云冈石窟考察。云冈石窟始建于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习近平仔细察看雕塑、壁画,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石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他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山西根祖文化博大精深,河东风物山川地灵人杰,面对这几千年之机遇,面对这发展文化复兴强国的广阔的前景,运城如何才能扬长避短,有效开发河东大地这广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物产资源,充分展示和开掘我们在历史文化和转型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层优势、广博优势、后发优势,做大做好做强做优黄河金三角地区转型发展、全域开放,多业联动,发挥以文旅为支柱龙头带动华夏文明蓬勃复兴的大文章?是把它变成强大的张力、强劲的动力、强势的冲力,进而发挥核变效应、裂变效应,实现中国特色模式下的运城根祖文化蓬勃创新、突破的以文旅为龙头后发动能聚动,抑或是继续背负沉重的文化包袱,甚至是身在宝山不识宝,身陷大洋找水喝,空喊“孩子都是人家好”,“馍馍总是别家甜”?
运城市将文旅资源开发转化作为市委重点工作,提出要加大对外宣传营销力度,把最能体现运城元素的根祖文化、黄河文化、德孝文化、盐文化、关公文化、历史名人和最能反映运城改革发展成就的新兴城市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宣传出去,让游客的运城之旅成为“游山西运城、读华夏历史”的精彩旅行。这一发展理念和定位研制,高屋建瓴,切入核心关键,扭住了推动运城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战略契机和实践抓手,将能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之功效。深入发展文化优势资源根本,宣传开发运城丰厚博大.深邃奇绝的特有文化旅游资源,深入贯彻习主席关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对运城这样历史文化资源型城市之文旅产业的转型发展,弯道超车既是明确的指引,更是极强劲的推动。
资源丰厚深刻而发展相对滞后,是运城发展的现实状态。运城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有着“好米”“好面”“好水”“好碳”的优厚历史文化资源、人力物力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资源的宝地。资源太多太好,而又未能全面有效深入地开发利用,使运城长期陷入“有米不会炊、炊不好、炊不深、炊不大”的被动困境。这是很可惜的事情,但也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条件。。
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在一些别的地方,因苦于没有历史文物景点,万不得已才人造景点,竟能日进斗金,人潮鼎沸,而运城有102个国宝级文物,却没有一个五A级景区。文旅收入近年虽有爆炸式增长,逐渐成为重要发展支柱,但与其文物大省,文化大市的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潜力来说,仍是极不相称的。项目为王,转型为纲,关键在人,关键在思想,关键在于思想上的革命和行动上的担当,要加深对资源家底的认知清点和对价值品质的深入开掘拓展,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展战略工程。运城被称为“尧舜禹曾建都的地方”,是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是运城文化旅游开发转化的重要资源优势。在河东这片大地上,中华五千年文化印记得皱褶分明,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中华文明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穿汉风过唐雨,经宋韵历元声……游山西运城,读华夏历史,作为运城人要热爱运城、认识远城、研究运城,宣传运城,开发运城,深化运城文旅资源的价值链和发掘游客的需求兴奋点,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吸引人流,让运城成为旅游热门城市,让人们都想来、敢来、能来、来了都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
激发和推动山西和运城的热核效应和品牌效应,需要启动觉悟,发动思想,将认知转化为能动,,在发挥独有优势的战略角度,去思去想去创新去创造。不然我们就走不出“身在宝山遭穷困,拿着金碗讨饭吃”的窘地。毛主席说,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充分发挥全体勤劳勇敢、智慧忠勇河东及运城人民,像当年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深入以重新认识和研究我们的党情、国情,民情那样,学习别人的长处,走好自己的路。运城市在打开胸怀,开放视野的同时,更应该从真诚研究学习了解河东历史文化资源及其优势家底入手,进而弘扬光大文化底蕴,砥砺文化复兴的斗志精神,倾力扩大运城在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度和感召力、影响力,真正擦亮“古中国、新运城、大运城、强运城”的金字招牌,彻底改变有“文”不会“化”,有“米”不善“炊”,文化资源和品牌成果被别人享受的状况。正如大家都熟知三国名将关羽,竟不知大名鼎鼎的关羽是山西运城人;大家都能熟背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竟不知其楼所在正是运城永济。知道伯乐相马、假途伐虢、唇亡齿寒等典故的发生地在运城的人寥寥无几,甚至相当数量的运城人都不知道。对宝贵文化发展潜力和潜能的漠视和短视是文旅资源开发转化的最大阻碍,只要把历史讲清楚,就是我们通过文化资源获得巨大效益的途径。
这几年运城历届市委市政府花费巨大精力资源打造“古中国、新运城、大运城、强运城”名片,应该说取得了卓著成果,影响空前,但仍存在深层次阻力:思想解放不够,群众发动不够,常识教育不足,价值启发滞后。运城文旅资源开发转化还未能完全走出上热下冷,干热群冷的困境,要打破这个现象,需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开放再扩大,教育再普。运城文旅资源开发转化的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