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六保”,传递了哪些重要信号

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六保”,传递了哪些重要信号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六稳”到“六保”,这是实事求是并且非常重要的一步。面对此次公共卫生冲击需要做好长期的应对准备。我们要把国家的经济部门分成关键部门和非关键部门。对于关键部门一定要保,这就是中央提出的“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

“六保”的作用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给老百姓一个安心丸,我们一定会尽全力保住。另一方面,疫情下企业经营受到冲击,如果没有政策支持大概率走向倒闭,但并非经营不善的倒闭,是不符合社会需要的,也不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和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纾困中小企业是重点。

事实上,疫情冲击下,中国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3月份经济已然强有力回升。虽然一季度经济数据仍然不令人满意,但是不能只看-6.8%的数字,我们要看变化的趋势。一季度中国采取了果断的措施,这是应该付出的成本。但也为二季度以后经济的全面恢复奠定了基础。

我们还有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第一,要用更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冲疫情带来的损失,要让积极的财政政策变得更加积极有为。第二,要扩大国内的需求,释放需求的潜力。第三,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利用改革解决我们面临的挑战。其实我对此深有感触,比如很多老百姓感觉繁琐的手续,现如今都精简了。也就是说,当我们处理和应对挑战时,有可能更快地推动了改革,弥补了疫情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正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虽然相比西方国家的人均GDP收入有一段距离,但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同时也在进行产业优化升级,这些都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机会。因此,在“六保”的基础上,还需适时地回到长期增长的轨道中去。

复工复产要有“大推动”的意识,才能带来事半功倍效果

目前而言,我把企业家分为几类,第一类,受疫情影响不大的企业家,应该瞄准长远目标,而不能因为恐慌的氛围降低信心,要积蓄能量,加大培训,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为经济回到正常轨迹时做一些铺垫,从而为未来发展得更快、更好做准备。

第二类,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甚至很困难的企业家来说,这种困难是不得已的,是猝不及防的。而恰好你所在的行业对社会密集接触的要求较高,因此无论是人们自觉的防范风险,还是防控疫情,都会使得企业受到很多损失。此时更应积极克服困难,可以暂时从事临时性的补救业务,以此抵补损失。目前以上两种是最常见的类型。

疫情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但同时也营造了新的机会。比如,疫情下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足够有韧性,产业链是否足够完整,还存在那些短板?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商业机会。因此,在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后,企业家应更大胆、敏锐地捕捉新的需求,充分地进行投资和生产。

中国经历了一季度的疫情防控时期,我们采取了极其果断的措施,疫情之下大局已定。但有时候,很多人在心理上会高估或放大微小的风险,从而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活动。因此,企业家在面对此类风险时,应更加地理性和冷静。

经济具有互补性,而产业是一个链条,即便一方复工,其上下游企业皆没复工,那便无法完成采购、生产等步骤。因此,在遇到猝不及防的经济体系之外的公共卫生事件冲击时,各地政府要排除传统的教条思维,要有“大推动”的意识。大推动会使互补的产业链条之间同时启动,从而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大推动”也讲究技巧,当然,它需要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准备的基础上实施。

除了专业人员更加科学精准地对抗疫情带来的风险外,各地政府应把重点放在如何用大推动建立人们的信心。有时候信心和更好的形势分析,更加透明的信息,更冷静客观的评估风险和市场状况,会让企业家做出更明确、更明智的选择。

实际上,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增长空间,我们往往做最坏的打算,但实际上是要争取最好的结果。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底线思维,“六保”也是这种思维的体现。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抗击疫情方面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功,虽然仍然面临着挑战,但是我们会继续利用这种思维,把它应用在更好地平衡防控疫情和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也一定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受到此次疫情的影响程度做了一个评估和预测。结果显示,全球经济全年将会下降3个点,发达国家将下降6个点,甚至还会到9到10个点。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中国依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中表现最优秀的国家。我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略微保守,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和理解我们的政策。

“六保”是底线。更加强有力的宏观政策、加大国内需求的刺激和释放需求潜力推进改革这三个措施,如果能够迅速得到推广和落实,那么中国经济今年的表现一定远远好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我们的预期。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也非常符合经济学方面的规律,IMF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将会有更大的反弹,或许会出现9%的经济增长。大家的共识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力量还在,甚至因为我们应对这次危机,总结经验教训,补足了平时忽略的和没有观察到的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的部分,也许还会对长期经济增长起到更强有力的夯实作用。

让企业得以生存,未来将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如果说中国在做一道题的话,到底是要严控,还是强刺激,我们选择了一个相对来说最严厉的疫情防控和较温和的经济刺激的政策组合。现在我们面临调控上的难题,未来又应该如何面对诸如就业的问题?

多年来,我们的就业问题解决得很好,我们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基础性作用,也更好发挥了政府的作用。每一年经济都保持较快的增长,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我们依然应该坚持市场的力量,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把一季度因为防范疫情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这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非常及时、明确的提出,我们要用更加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来对冲一季度的损失,全面推动经济的复苏并且推进改革。

我认为解决失业问题会在短期内有压力,但不会是一个造成很大负担的问题,我们在会在压力下解决好就业问题。要依赖于我们的宏观刺激政策,使经济重回正轨,能够解决和创造尽量多的就业岗位。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变通的方式和一些社会救济的方式。针对大学毕业生,可以采取扩招研究生的方式,让他们在学业方面做更多的准备。

事实上,在各国的经济发展规律中,每当经济出现衰退时,都是企业加大人力资源培训和研发的好时机。此时投入资源在这两项活动上,机会成本比较低,这也是市场自觉的优化反应,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意义重大。政府采取的措施,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也将更大,会有更多的手段,例如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提高赤字等等。过去中国的赤字率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一直都没有提高赤字率的念头。此次可能发生的变化,也反映出在财政政策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政策工具和操作空间。

在面对此次公共事件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冲击上,中国的财政政策应该说是全世界各国中最好的。一直以来,我国政府的负债水平较低,在财政上也一直处在稳健的水平,面对此次危机的冲击,如何让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财政又是否面临着支出的压力?

财政支出的压力一定会有。因此,财政政策更加的积极有为,并不是要让我们挤压原来已经安排好的财政开支,去支持更紧迫的事情。

我们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并对地方政府发行国债采取新的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经济摆脱了负增长,财政收入的能力会提高。将未来的财政收入预支在今天克服困难,它带来的好处在抵消目前的财政支出之外还绰绰有余,体现出财政政策能够在未来几年熨平经济周期的表现。

所以在面对当前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的冲击时,我们当前赤字的上升也可以在未来得到一些对冲和弥补。与此同时,中国的赤字率一直都维持在经济学家认为安全的范围之内,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具有非常大的财政政策空间,因此我对克服和重启国内需求抱有很大的信心。特别是这次提到的“六保”当中的“保市场主体”,让市场主体先活下来,未来经济才有恢复的基础。

包括减税和降费在内的各项举措,实际上都是在保企业。这也正是市场最渴求的举措。在之前的经济危机和衰退当中,都是金融体系或者企业的资源配置出现问题。而此次面对病毒的冲击,对居民的消费和工作生活都产生了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带来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此时居民的收入从哪儿来?我们需要中央政府的货币政策、协同金融体系的金融政策、信贷政策,去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保住这些没有犯错误,只是运气不好的市场主体。如果我们放任这些中小企业破产垮掉将是巨大的浪费和损失。地方政府也应该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跟中央政府和金融体系进行密切合作。

当前,通过贷款等举措帮助企业支付员工的工资,使企业得以生存,未来他们将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按照商业原则归还之前的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中国明年经济会出现9%以上的增长,我们要在更大的盘子上作出权衡取舍,而不是斤斤计较于某一笔具体的贷款是否有抵押物。今天很多来申请贷款的,并不是经营不善的企业家,不是产能过剩应该淘汰的企业家,他们是中国经济得以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理应在更大程度上支持和帮扶!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