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斌

谭斌

谭斌:那一刻,我义无反顾

1

谭斌为新训驾驶员传授装甲车驾驶经验 胡贺 摄

2019年盛夏的一个训练日。东海某海域硝烟弥漫,一场大规模跨昼夜两栖登陆实兵对抗演习鏖战正急。

猛烈的海空火力对岸打击后,登陆作战决定胜败的关键时刻到来了。无数两栖战车从登陆舰“腹中”鱼贯而出,第72集团军某旅四级军士长谭斌所在的红方部队向岸滩发起冲锋。风高浪急,陆上威风凛凛的战车跃入海中如一叶扁舟。

就在这时,一则战场态势信息传来:“2104车在距岸约10公里处失去动力,开始渗水……”

第一次拖救,救援船转移走故障战车上的6名乘载员,牵引挂钩全部拽断,救援失败,车长栾公博坚守战车继续观察;第二次拖救,牵引绳绞进螺旋桨,救援船失去动力,拖救再次失败;第三次救援,大浪将固定缆绳的拉杆拉断……

第四次拖救还未展开,车长发回报告:“车内渗水加剧,车体开始倾斜!”这是沉车的前兆。

怎么办?弃车?怎么说得出口!这是一支视荣誉为生命的部队。抗美援朝战争中,该部曾涌现出“烟台峰英雄连”“黄草岭英雄连”等十余个英模单位。

修!派谁去修?就在这时,谭斌脱下了鞋袜,主动请缨:“让我去吧!”

“谭斌的技术,我当然最放心,可当时浪高3米,下海就是搏命!”现场指挥的战友事后说。2018年9月,谭斌有一次跳进海里抢救战车,就曾差点被巨浪卷进车底。此次演习开始前,谭斌的妻子刚刚生下孩子,他只隔着手机屏幕匆匆看过两眼。

还没来得及对谭斌多叮嘱两句,谭斌却已纵身跃入了海中。

战场需要时,我义无反顾

谭斌登上战车时,车体已严重倾斜,“必须进驾驶舱开启排水泵”。谭斌准备打开驾驶舱的舱门,被车长栾公博一把拉住:“太危险了!”开启舱门时,大量海水可能瞬时灌入,战车会立即沉没,进驾驶舱里的人没时间逃生。

趁一个浪头刚过,谭斌迅速打开副驾驶舱舱门跳了进去。随后立刻展开一系列操作:紧固百叶窗加强密封、检查车内控制系统、更换控制盒保险丝、打开排水泵……紧接着,嗡嗡的排水声响起。

燃眉之急已解,然而,此时的战车犹如一艘没有桨的船,不仅可能成为对方的“活靶子”,而且一旦燃油耗尽排水泵停止工作,依然会沉没。

“全连加快车速,迅速抢滩登陆。”就在这时,电台里传来连长的命令。

谭斌升起车头挡浪板增大受力面,放下负重轮和履带增大阻力,防止战车沉入水中……一番紧张的操作过后,他成功启动水上模式。

此时,海况已超出战车水上模式驾驶临界值,一层层海浪冲上车顶,战车犹如“半潜船”。更可怕的是,由于动力输出过大、电路短路等原因,驾驶舱内不断冒出有毒废气。

“报告,2104车请求重回战斗序列!”被呛得眼泪直流的谭斌坚持按照预定通道登陆,然后依据栾公博的指挥口令驾驭战车向岸滩冲去。

冲滩的“最后一跃”终于到来。履带着地的刹那间,谭斌迅速手动切换工况,在海水灌入百叶窗之前换挡、加速,向着岸滩上一片树林中的隐蔽阵地冲去。

战车刚停稳,栾公博快速冲过去打开驾驶舱门,浓浓的有毒废气顿时混着热浪扑面而来,谭斌趴在方向盘上,已经昏迷不醒。

从主动请缨跳入水中,到把战车开到隐蔽阵地,谭斌这位勇士已经在车里冒着随时命悬一线的危险坚持了三个多小时。“我有一股信念,一定把车开到指定地点,完成任务后,绷紧的神经稍一缓,就昏了过去。”谭斌告诉《中国青年》记者。

谭斌被紧急送往战地救护所,后转至部队体系医院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医生诊断为高温环境下吸入大量废气且体力严重透支,造成休克性昏迷。

这不是谭斌第一次在演练场不顾性命完成任务。2013年,连队参加跨区实兵实弹演习,谭斌负责陌生地域的履带行军。行进途中,电台里突然传来揪心的消息:因为野外车辆剧烈颠簸,一辆满载弹药的战车电瓶松动打火,车内发现烟雾。如果车体起火,弹药随时可能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谭斌果断指挥战车内的乘员紧急下车,自己则拿起灭火瓶冲了进去。车舱内浓烟弥漫,已经出现火苗,谭斌在浓烟中精准锁定火源位置,5分钟后,他被熏得满脸漆黑,从战车里钻了出来,对着大家打出一个“OK”的手势。

记者在北京见到来参加陆军第二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颁奖典礼的谭斌时,问他每次冒险时勇气何来,谭斌这位钢铁汉子说得异常朴素:“我读中专时,家境困难,辍学参军,我在部队里成长,我的孩子是在部队医院帮助下孕育的,做了6次试管才成功;我的哥哥受我影响参军,如今转业有了好工作。我的一切都是国家给的,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义无反顾!”

谭斌的右脚脚背上有明显的凸出,那是在2012年海训中留下的。在指挥战车下平板作业中,他不慎从2米多高的拖车连接轴上摔了下来,右脚肿起了大包。但当时演习任务重,谭斌忍着痛咬牙坚持,实在受不了就擦一擦红花油,最后脚肿到连作战靴都穿不上。一个月后演习结束,谭斌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右脚背趾骨骨折,因误了治疗时机,已畸形愈合。采访时,谭斌一脸轻松:“当时部队需要我,新装备刚列装,我哪能离开。”

这便是谭斌,轻伤不下火线。在他的左小腿后侧,有一块肌肉呈凹陷状态,“指挥战车登舰时,海浪把我冲倒,撞到了舱门的拐角。”谭斌告诉记者,当时腿上撞出了一个窟窿,铁块戳破了皮肉,砸在了小腿骨头上,鲜血流了一地。

这样的伤疤,在谭斌身上还有不少,四个手指都因长期高强度训练骨折过,多年来慢慢变得弯曲、变形,已经无法合拢。

2015年夏季海训,谭斌肾结石突然发作,痛得直打滚。医生要求立即手术,谭斌一听急了:“连队还等着我回去组织训练!”他坚决要求保守治疗,医生只好给他开了几副中药。谭斌每天把熬好的中药装在水壶里带到训练场,忍着疼痛教战友技术。

能迅速诊修装备的首席教练员

2019年12月上旬,寒霜初降,清晨的风就像一把把冰刀。浙中丛林,训练场铁甲轰鸣,年终考核正如火如荼进行,谭斌驾驶两栖战车翻越沟堑、爬过陡坡,急速拐过一道道障碍后,在尘土飞扬中冲过终点,考核成绩全部优秀。

2

谭斌正在测试装甲车功能模块性能 杨洺泷 摄

翻开谭斌的履历簿,连续8年担任旅首席教练员,先后6次被旅(团)评为优秀教练员,培养出50多名优秀教练班长、200多名装甲驾驶员。入伍15年,他考取了驾驶一级证书、装甲专业职业技能中级证书等多本证书,荣立一等功、三等功各1次……

一次,一台装甲车出现故障无法启动,连续来了4位修理工反复检查却始终找不到故障点。大家一筹莫展时,谭斌匆匆赶来。他用了不到十分钟,便迅速锁定“病因”:两个排气螺钉之间柴油杂质堵塞油路。

2017年底,谭斌所在部队配发新装备,全营驾驶员需要集体转型,急需一名专家型人才担负教学重任。

谭斌被点名选中,从合成营转到了现在的便携式导弹连,负责全营的履带装备驾驶训练。新装备教材基本空白,装备陆续列装,车少人多……谭斌制定详细训练计划,编写了近十万字新装备训练教案,科学严格组训。半年后,连队参加实战化演习,所有装备都经历了装载航渡、泛水编波、抢滩登陆的全过程检验,没有一辆战车掉队。

多年来,谭斌练就了陆上、水上、海上过硬驾驶技能,参与编写的《常见故障排除手册》在全旅推广,参与研发的水上驾驶仿真系统已配发部队,2019年他主编的《水上驾驶训练指导手册》更是已经成了单位的“训练宝典”。

家书有字重千钧

“参军入伍就是保家卫国、收复河山。军人战场杀敌是使命担当,战死沙场更是至高荣誉。”在谭斌的抽屉里,有一封家书,短短一页,字字千钧,那是一名军人对党的忠诚、对战死沙场的无所畏惧。这是谭斌在2019年夏作战演习即将打响前,写给父母的肺腑感言。

31岁,入伍15年,谭斌先后参加各类演习活动15次,写下各类书信28封,有的因为时间较长已经遗失,但几乎每句话都刻在谭斌的心中。

“写家书,有时如同写遗言,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谭斌刚入伍不久,与战友们一起参加2008年抗冰救灾行动时所写。那一年,华夏大地白雪茫茫,广州遇到百年难见的冰冻灾害。时值春运,广州火车站因列车停运造成大面积人员滞留。面对灾情,谭斌和战友筑人墙、分人流,昼夜不停连续奋战39个小时。因为极度劳累,谭斌的班长欧晨艳等4位连队战友,靠着护栏保持站立的姿态睡着了。

“站着都能睡着,这样的军人太赞了!”这一瞬间被媒体记者拍到后,迅速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驻地政府更是出资为他们建造雕像。这是谭斌第一次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价值,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要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

如何理解“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谭斌:我的青春基本都是在军营里度过的,我觉得在部队里成长的青春,充实而充分,部队让我学到了技术,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本事,知道了感恩,懂得了奉献,成长为有灵魂、有血性、有本事、有品德的“四有”军人。

在我看来,奋斗的青春首先是负责任的青春,对自己负责。人生很短,要用好时间,不能浪费自己的青春,要对家人负责,对单位负责,有家国情怀。

做好这些并不容易,都需要我们去努力奋斗,才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亲人,无愧于集体,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记者刘善伟 通讯员戴强 童祖静)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