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钱逊:读《论语》,学做人

钱逊

钱逊 国学大师钱穆之子,国际儒学联合会原副会长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视频

点击观看高端论述

点击查看课件

钱逊(1933年10月—2019年8月22日),籍贯江苏无锡,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之子。历任清华大学文史教研组主任,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此后在诸多学术机构工作,担任过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等职。

我今天想讲三个问题:一是对《论语》中心思想的理解,其实就是讲做人的道理;二是想说一下两千多年来,《论语》中所揭示的做人的道理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后跟大家说一说这几十年来,我自己读《论语》的一些体会。

一、《论语》的中心思想:学做人

说到《论语》,人们常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宋代传下来的,到如今已传了一千多年,意思是《论语》是一种政治哲学,它的中心思想是治国道理。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就是帮助历代统治者治国、统治老百姓。一直到现在,仍然有人抱持着这种观点,甚至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凡是被压迫的人都反对孔子的儒家思想,凡是处在社会上层,有较高地位的人都拥护、赞扬孔子。今天我想说的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并不能说明《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真正地位和影响。

《论语》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借用《大学》里的一句话就能简单明了地说明,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也许有人会问,儒家不是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怎么它的中心思想不在这个地方?孔子也好,儒家也好,他们确实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目标。孔子周游列国,到各个诸侯国游说国君,就是因为看到天下无道,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当时的情况,所以很多人有上述质疑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孔子希望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大学》里讲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接着八条目的一句话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说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于“修身”,这才是对儒学,对孔子《论语》中的思想全面、完整地理解。

从《论语》本身的内容来讲如何说明这一点呢?《论语》里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将奚先?”当时有传言说卫君要请孔子出来当政,子路就问孔子,如果卫君请您出山,您首先要做什么。子曰:必也正名乎!”“正名”是什么意思?我们看《论语》中的另一段话。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认为孔子说得很对,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我还能吃得上东西吗?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大国之间互相争夺土地,天子号令不了诸侯,卿大夫势力扩张,篡权甚至篡位。比如鲁国的国君就被架空了,实际掌权的是鲁国的三大家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秩序,是孔子希望恢复的秩序,而对这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就是“正名”。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就行使什么样的权力,尽什么样的责任义务。君、臣、父、子,各种人都各得其所,这就是孔子具体的治理目标。

怎么才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呢?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用行政命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强行统一大家的行为,老百姓可能会因为害怕受罚不敢做坏事,但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老百姓没有羞耻心,那就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要制度出了空子他们就可以钻,相信这一点我们自己从现代的日常生活里也可以体会到。因此孔子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用道德引导老百姓,用礼仪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这样就能使他们“有耻且格”,有羞耻心并自觉走正道。要通过改变老百姓的行为来改变当时的社会乱象,根本就是要提高百姓的自觉性,让他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底线,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社会上的问题才好解决,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政以德”把“正名”落实到了老百姓的自觉作为上,或者说老百姓的自觉是“正名”的一个基础。之后孔子又提出一个观点,要让老百姓行得正,首先当权的统治者要做表率,即“正人先正己”。关于这方面,《论语》里讲得很多,比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你自己行得正,就算不发号施令,老百姓也会跟着你做;你自己做得不对,还要求人家怎么做,人家不会听你的。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如正人何?”你自身不正,能正别人吗?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是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君子”指在位的有权势的人,他们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指普通老百姓,他们的道德风气好比是草。“草上之风”,这里“上”字用作动词,指风吹到草上;“必偃”,草就随风倒。也就是说,要改善老百姓的道德风气,关键在君子能不能率先示范。领导的品行如何自然会影响下面的人,影响普通老百姓的道德观念。可以说,孔子周游列国找当时的一些国君谈的主要是这个问题。孔子对季康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你自己带头了,下面谁敢不正呢?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也是最关键的。

我试着把孔子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思路概括成三句话:为政的根本是正名;正名的根本是正人;正人的根本在正己。按这个思路去考虑,治理天下最后就落实到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最关键的是当权者要修身。从这一基本思想出发,我们就不难发现《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展开的。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