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钱逊:读《论语》,学做人(3)

二、《论语》对中国人生存发展的深刻指引

《论语》中蕴含的思想给中国人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它培育了无数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也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精神品格,培育且凝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演绎了我们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

我想用两个典型人物来说明这一点。

第一个是宋朝丞相文天祥。抗击元军失败被俘后,文天祥一再被元朝统治者劝降,但他一直坚决拒绝投降,结果在被监禁了十几年后被害就义。他就义以后,人们在他的衣袋上发现了一段话,大概是他被囚时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他对孔孟思想的理解。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当义和生不可得兼的时候“舍身而取义者也”。“义以为上”,把群体放在个人之上,其最高标准就是为了群体放弃自身的物质生命。“舍生取义”,把道义看得比物质生命还重,在生死抉择时能够杀身以成仁,这是孔子和孟子提出的儒家做人要求中的最高要求。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把该做的事做到底,才能成为仁人志士。孟子讲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从哪里来?集义所成。你只有在每件事情上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积累义,才能养成浩然之气。哪怕只有一件事情做得不对,这个气就泄了、馁了。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读了一辈子圣贤书,我都学到了什么呢?这是文天祥在问自己。其实答案就是前面他对孔孟经典的理解,他学到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我这一辈子基本上做到了,现在就算死了也没有遗憾了,“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他回顾一生后对自己的总结。

由此可见,文天祥并不是把《论语》当作治天下的书来读,在他心目中,孔孟思想是他做人的根本指导,是他人生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孔孟成仁取义的要求,他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养自己,然后在临终的时候,他总结自己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要求。

再看文天祥的一首很有名的诗《正气歌》,这首诗是他被囚禁在土牢时写的。在诗中,他形容土牢有七种污秽之气,分别是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水气是说牢房地势低洼,下过雨之后连褥子都漂浮了起来;土气指雨停以后,土地里的水汽蒸发出来;日气即太阳光的暴晒;火气是屋檐下看守的人搭灶做饭时产生的烟气;米气是发霉的粮食,即牢饭;还有人气、秽气等。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文天祥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也就是说,他是拿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来抵御七种污秽之气的。具体什么是“浩然之气”?他在《正气歌》里也有讲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浩然之气”存在于天地之间,在“皇路当清夷”,天下和平安宁的时候,“含和吐明庭”,像和风一样不会表现出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到了紧要关头就会凸显出来并使具有它的人名垂青史。

紧接着他列举了十几位在紧要时刻表现出崇高气节的先贤,比如齐国史官。春秋时期,齐国崔柕造反弑君,齐国史官如实将“崔柕弑其君”记入史册。崔柕不想留下造反弑君的恶名就将该史官杀了。杀了之后,这名史官的弟弟写的仍然是“崔柕弑其君”。接着崔柕一连杀了三个人,一个史官被杀之后,接替他的人还是坚持写同样的内容,后来崔柕不敢再杀了。这个时候其他国家的史官看齐国的史官都被杀了,怕对这件事的记载以后留不下来,就抱着竹简往齐国跑,说齐国没人写我来写,后来他记下这件事之后回去了。再比如苏武牧羊、诸葛亮鞠躬尽瘁等。“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文天祥把这十几个先贤事迹作为彰显浩然之气的典型,当作学习的榜样。

《正气歌》也好,浩然之气也好,孟子讲的舍生取义和孔子讲的杀身成仁也好,这些东西不只是书面上的经典,在文天祥这里,它们是人生信仰,是指导实践的标尺。他一生用它们来提高个人修养,同时通过学习先贤,把它们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继承了下来。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像文天祥一样的人,这里我们把他作为中国古代士人,或者说精英阶层受到孔子《论语》思想熏陶的一个典型代表。

除了对精英阶层,《论语》对普通老百姓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这里说一下丁龙的故事。

大概一百多年前,美国有个将军,住在纽约,是个单身汉。将军家里雇了一些佣人,但是他脾气不好,经常打骂佣人,所以他家的佣人都做不长、经常换。后来有个叫丁龙的山东人也到将军家做佣人。一次将军发脾气,把家里的佣人都解雇了。解雇之后佣人都走了,将军家里变得冷冷清清。

第二天一早,将军本来准备挨饿,因为负责给他做饭的丁龙跟其他佣人一起被赶走了,结果令人意外的是丁龙把早饭做好端了上来。这时候将军很后悔,说不该发脾气把他们都解雇了,并保证一定不会再这样了。丁龙说:“没关系,我不怪你,你是个好人。‘受人之托 忠人之事。’孔夫子讲人要有忠心,要珍惜自己的荣誉。”这些话引起了将军的注意,他称赞丁龙很有学问,连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教导都懂,非常了不起。丁龙说:“我不识字,是我父亲告诉我这样做的。”将军说:“那你父亲一定很有学问,是个读书人。”丁龙说:“我父亲也不识字,是祖父告诉父亲这样做的。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不识字,这些道理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一番话感动了将军,也引起了将军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将军把丁龙留在了家里,并且从此以后,两人的关系就和从前不一样了。丁龙一直在将军家留到他退休。关于这点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一直到他去世,一说是直到他退休。但是第二种说法,丁龙退休后去向如何,这个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我们不甚清楚。将军为了报答丁龙几十年来对他的照顾,答应尽己所能满足丁龙一个愿望。令将军没想到的是,丁龙说:“我在你这儿那么长时间,你给我工资、供我吃住,我也攒了点钱。现在我把这些钱留给你,希望你能捐给美国的一所大学,办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这是一个版本,还有一个版本说这个主意是丁龙走后由将军自发提出的。这个无所谓,我们只需知道后来将军把钱捐给了哥伦比亚大学,办了美国第一个专门以研究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座,讲座名称就叫“丁龙讲座”。因为丁龙留下来的钱数目很少,不够办一个研究机构,将军拿出了自己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家产来支持讲座。当时学校有人质疑用丁龙的名字给讲座命名,提出用将军的名字命名,还有说用李鸿章,或者当时中国驻美大使伍廷芳的名字来命名的。因为那时美国社会普遍对中国人没有好感,有一种看不起中国人的社会舆论。但将军坚持用丁龙的名字给讲座命名,他评价丁龙说:“这是一个罕有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虑事周全、勇敢而仁慈的人,谨谨慎慎、克勤克俭。在天性和后天教育上,他是孔夫子的信徒;在行动上,他像一个清教徒;在信仰上,他是一个佛教徒;但在性格上,他则像一个基督徒。”将军把所有自己认为好的品格都加到了丁龙身上,他还说:“丁龙的身份没有任何问题。他不是一个神话,而是真人真事。而且我可以这样说,在我有幸遇到的出身寒微但却生性高贵、天生绅士性格的人中,果真有那种天性善良、从不伤害别人的人的话,他就是一个。”

正因为将军对丁龙的人格有极高的评价,他才会对滋养丁龙的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并通过丁龙开始认识、研究中国文化,拿出毕生积蓄到哥伦比亚大学办讲座,并坚持以丁龙的名字命名讲座。丁龙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他生在一个世代不识字的中国农民家庭,没有多少文化。他到美国去当佣人,用行为感动了美国人,让美国人能通过他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国文化,进而表示出对中国文化的敬意。

作为一个普通人中的典型,丁龙的例子说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孔子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了整个中国社会,包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惟其如此,它才能在丁龙的家庭中代代相传,使丁龙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文天祥和丁龙的例子,一个代表读书人,或者说中国传统的士人、精英阶层;一个代表中国普通的老百姓。他们都在孔子《论语》中所讲的做人基本道理的熏陶下成为了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文天祥杀身成仁,丁龙忠人之事,虽然两人高尚人格的具体表现不同,境界有高下之分,但根本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义以为上、群己统一,不只追求自己的物质生活,还要考虑到别人。把这两种表现综合起来,我们大概就可以知道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

中国人之所以不同,在于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精神品质、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我们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这句话体现在什么地方?我想最根本就是在做人的基本道理上,文天祥、丁龙等人在做人上的人生追求就是中国人的魂。我们不否认历史上的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来巩固统治,但孔子在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起到的根本作用和影响并不在这一方面,而是在教人做人的道理上。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