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要在全社会倡导甘坐冷板凳精神

还是要在全社会倡导甘坐冷板凳精神

实现科技自立,归根结底是要在基础研究的“无人区”留下自己坚实的脚印。当前社会轻基础、重应用,追逐“风口”、不愿坐冷板凳的现象还十分突出。需要“沉得下心”的,不只是科研人员,还有全社会。要摒弃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创造条件让基础研究的冷板凳热起来。

连日来,某寒门女生高分报考北大考古专业一事引发热议,舆论场上不少人以“不要选冷门”为由苦口“劝退”。与此同时,有媒体梳理近些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情况发现,大量尖子生都青睐计算机、金融等所谓热门专业,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备受冷落。

专业本无冷热之分,许多论调说得头头是道,其实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钱途”。“活苦、钱少、就业面窄、出成果慢”谓之冷,反之则谓之热。但若将观察标尺放大拉长就会发现,许多人认为“无用之学”的“冷门学科”、基础研究实有大用,甚至正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纵观每一项颠覆性、革命性技术进步,无不源于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数据显示,美国过去20多年经济增长的50%都归功于基础研究驱动的后续开发。从这个角度看,许多关乎民族未来的“大用之学”遇冷,是值得警惕的大问题。

今日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有目共睹,在世界主要科技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天眼探空、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国之重器惊艳世界,不少大科学项目占据发展制高点。但相较于世界创新强国,我们还有太多短板,缺芯少魂等危机并未解除。许多风光无两的发展领域,本质上还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在技术基底上,并没有革命性突破。实现从创新大国到创新强国的关键一跃,动力就来自于元创新的突破。事实证明,外部风云瞬息万变,无论全球化发展到什么程度,核心技术也是买不到、求不来的,在关键时刻一定会被“卡脖子”。惟有自力更生,把创新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才能保持“并跑优势”,谋求下一步的跨越式发展。

实现科技自立,归根结底是要在基础研究的“无人区”留下自己坚实的脚印。但透过基础学科招生遇冷这一现象不难看到,当前社会轻基础、重应用,追逐“风口”、不愿坐冷板凳的现象还十分突出。从基础研究的特点来看,周期长、风险大、试错成本高,而一些体制机制弊端更加剧了这些“劣势”。比如,在资源和待遇上,拼论文、拼职称;在科研经费的申请和报销上,重实物、轻智力;在考核评价上,有“今天播种,明天催收”的倾向。然而,智力劳动不同于体力劳动,很多是看不见的“虚功”。基础研究探索的是“从0到1”的元创新,发表论文、作出专利难度很大,短期内出成果的可能性非常小。实用主义导向、急功近利思想,难以给奇思妙想成长的空间,也大大牵扯科研人员的精力,导致他们缺乏动力长久专注地深耕一些根本性、颠覆性问题。

无限风光在险峰。尽管向科学进军的道路布满荆棘,但始终有一批人静心笃志、甘之如饴。从邓稼先到黄旭华,从刘永坦到屠呦呦,长坐冷板凳而不动摇,这份知识分子的风骨,成就了大写人生,也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当代青年成长于一个强起来的中国,他们思想独立、个性解放,更有意愿也更有资本追求理想和情怀。从另一方面看,今日中国的国力和科研条件都不同往昔,完全有条件呵护好那些弥足珍贵的科研梦。近些年,一系列改革密集铺开,目的就是进一步完善待遇和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科研规律、适合潜心研究的环境氛围,让那些有志于科研事业、基础研究的人打消顾虑,心无旁骛地投身所爱。

当然,推动基础研究,不能政府部门“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等社会力量都要参与进来。应该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过去那种“科学家研究—工业试验—企业出产品”的产学研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只有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主动出击培养顶尖人才,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脱颖而出。在美国,朗讯科技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将10%的研发经费做基础研究;“阿尔法狗”母公司明确提出,“10%的人负责赚钱,90%的人负责胡思乱想和科技创新”。再看国内,华为一年在研发上投入上千亿元,最近更是开出两百多万元的年薪招揽“天才少年”。舍得投入、着眼长远的企业,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高科技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大家要沉得下心”——当被问及“中国创新希望何在”时,华为总裁任正非曾这样回答。从现实来看,需要“沉得下心”的,不只是科研人员,还有全社会。要摒弃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创造条件让基础研究的冷板凳热起来,让尊重科学、宽容失败成为社会风气,中国科技才能乘风破浪,走出一片宽广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