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思政课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

推动高校思政课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坚定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十分重视,他曾反复强调:“说的是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建设的目标,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

第一,引导认知。认知是个体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基本认识、主观态度和理解看法。它不仅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内在依据,也是指导行为实践的内在驱动。作为高校一项公共必修课程,思政课必须要解决共性要求与个性差异、塑造意愿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张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原则,既要保持统一要求,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这既为思政课教师拓展了发挥才智的自由空间,同时也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工作实际学懂、弄通、吃透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要善于析数据、摆事实、举例子、讲道理,增强引导意识、研习引导技巧、培育引导环境、注重引导效果,确保学生达到课程考核要求的同时,也能形成对是非、美丑、善恶、真伪、好坏的科学认识和道德识辨。诚然,“打铁必须自身硬”,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综合能力,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第二,贯通情感。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生而为人,皆有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道:“我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为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当时宣传焦裕禄的事迹,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可见,在思政课上实现情感贯通对学生的影响之深、时间之久、效果之好。“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笃定深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秉持仁爱精神、保持家国情怀、增强职业热爱。要把个人情感倾注于思政课堂,做到声情并茂授课、真诚善意育人。要学会融入“学生角色”,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沟通,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用实意切入、再用道理析解、最后用情感升华,真正落实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感化学生的教育理念。

第三,锻造意志。著名心理学家罗伊斯曾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志力通常是指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而正是这种精神生活在引导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显然,意志力对个体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具有思维敏锐、行为活泛、创新性强等典型特征,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心智发育不完全成熟、容易受各种思潮影响、抵抗挫折失败的勇气不足等问题。作为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中坚力量,广大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文化层面的沉淀,还要强调意志品质层面的锤炼。要尊重大学生意志锻造规律,着力提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辩证法思维,教育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辨析问题,无论是课程讲授、课堂互动、课下实践,还是科研攻关、团队建设、项目跟进,都应着重培养学生坚韧品质,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品格,使其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做到理性看待挫折、科学对待失败。

第四,躬行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一生对“知行合一”推崇备至,他主张人的认知和行为要保持一致,这才是君子之品。是否躬身践行是检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因此,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要把思政课放置于可观、可感、可触的鲜活时代背景之中,围绕社会热点、焦点分析思考,对社会堵点、难点则答疑解惑,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对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关注度、使命感。要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红色宣讲、社会公益等实践活动,发扬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传统,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有机结合,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用严谨务实书写人生价值、用苦干实干奏响青春之歌。(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0/0907/1099754.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赵一頔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