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要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就必须牢牢把握其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思政课关键在“政”,政治属性是根本属性,确保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政课重点在“育”,战略属性是长远导向,肩负着培育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具体在“人”,民生属性是目标旨归,旨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增进民生福祉。把握好思政课这三大属性,对“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政课关键在“政”,政治属性是根本
政治属性是思政课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着思政课的根本方向与目标。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的背景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确保以坚定的政治清醒和政治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
坚定政治方向。思政课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既是思政课的历史使命,也是其现实责任。思政课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贯彻政治理论。思政课在系统传授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不仅是学生理解社会现象、分析政治问题的基础,更是学生形成正确政治观念、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指南。通过深入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变革的规律性,坚定不移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时,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以“三大工程”为支撑,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战略安排,从而自觉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培养政治认同。思政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传授政治理论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思政课要以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之成为具备高度政治觉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二、思政课重点在“育”,战略属性是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思政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系统工程的关键课程,力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一根本问题指引着思政课的战略方向,即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认清战略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思政课必须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总体态势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在全球化与多极化、科技革命与信息化、社会转型与价值多元化的形势下坚定信念、提升能力。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明确战略目标。思政课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战略目标,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全面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较强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把自身成长发展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培养战略能力。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思政课具有战略育人的独特优势,通过对中国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理论解读、形势分析、实践淬炼,增强学生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战略思维力、战略洞察力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判断力,把爱国情和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的战略执行力。
三、思政课具体在“人”,民生属性是目标
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民,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关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旨在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实现教育和民生的良性互动。民生属性是思政课始终遵循的目标追求。
关切民生问题。思政课与社会民生任务紧密相关,不仅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难题,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社会热点和民生关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结合教育公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问题、脱贫攻坚等民生热点,深入浅出地剖析民生政策和民生问题,使学生了解民生需求和关注社会现实,激发学生为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的热情,鼓励其在服务社会、改善民生中实现个人价值。
开展民生实践。思政课这门承载着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和道德培育重任的课程,从来都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空洞说教,其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参与,致力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当前,“大思政课”建设拓展了全面育人新格局,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极大地拓展了教育资源和教育平台,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把思政课延伸到社会基层、红色基地、田间地头,在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下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深刻领悟新时代青年的伟大使命。
增进民生福祉。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关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思政课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观念和综合素质,意在帮助学生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砥砺前行之志。“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不仅寄托着个体、家庭的希望,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能够发挥力量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成为改善人们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坚力量。因此,思政课必须深化改革创新,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作者简介:欧阳彬,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魏莹,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