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与实践逻辑

人民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与实践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党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人民群众要求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更完善的制度体系、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更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党一直在努力,从来没有松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进入新时代,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国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力量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针对我国中长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出新的重大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党的十九大要求,“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为了顺应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迫切愿望和要求、落实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国家“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等等。即使2019年年末至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很多企业已停工停产,全国各地各部门也依然坚持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基础上,“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通过稳就业、保民生,稳定居民收入、保障人民生活。

经过长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我国居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就业率和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10年的4.1%下降到了2019年的3.6%,并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好局面。就业状况的持续改善为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是2013年(18311元)的1.68倍;其中,2019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也分别是2013年的1.6倍和1.7倍。统计口径改变前,2010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8779元和6272元,若以此为基准,实际上,我国已经实现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的目标。面对疫情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党“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惊人的速度控制住了疫情,切实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在美国等其他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的时候,我国依然能够保持1%的GDP增速,人均GDP增速(按购买力平价测算)也仍将为正值。也就是说,即使存在疫情的负面影响,我国依然保证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目标的顺利实现。

为了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物质生活的需要,我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激发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中高端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水平;不断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居民消费水平有了显著改善,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食品烟酒和衣着支出的比重逐渐下降,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以及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持续稳定上升。居民消费质量明显提升,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膳食结构越来越合理,衣着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家庭耐用消费品不断更新换代、日趋现代化。产品质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与居民消费水平升级需要之间的差距一直在缩小。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的向往

与我国人民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相一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的重大目标,“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要求“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了顺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的向往,党和国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即奋力推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经过长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居民的信心得到了极大增强。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经过长期实践,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依托这一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这一制度在保卫人民利益时的高效有力已经为最近发生的全球公共安全危机的应对所证明。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果断采取了宣传、隔离、新建传染病医院、调集全国医疗资源支援武汉等积极应对措施,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很快遏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坚持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向往

随着国家物质力量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迈上新台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并要求“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向往,坚持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国共产党应“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高新科技文化产品的研发,鼓励前沿文化产品的生产投入,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以互联网建设、管理和运用为依托提高全民文化建设效率,优化社会公共文明服务体制机制,维护人民的文化享有权,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充分落实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推进普及全体人民的健身运动,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经过长期“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发展,我国人民得到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2012年翻一番,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精神食粮。2019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比2012年翻一番;公共图书馆机构数比2012年增加了120个;博物馆机构数比2012年增加了2050个;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由2012年的97.5%上升到99.1%;图书出版印数比2012年增加了22.8亿册;美术馆比2018年增加了31个,举办展览次数比2018年增长了3.5%;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45.11万场次,比2018年增长了11.7%;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30728个,比2018年增加了2809个;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71903场,比2018年增长了9.7%。

更重要的是,这种增长还体现在质的方面,群众文明素养明显提升。正是因为遵守秩序、互相帮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深入人心,所以才有了在抗击疫情中展现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度时艰,为抗疫胜利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正是因为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优秀品质深深扎根于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所以才有了医务工作者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才有了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中,为成功抗疫提供了坚实保障;正是因为邻里团结、尊老爱幼的优良美德根植于每一个家庭,所以才有了每个家庭积极参与防疫、宣传防疫,才有了动员整合社区或村庄的所有资源力量构筑牢不可摧的坚固防线,为成功抗疫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因为爱国守法、克己奉公、团结友善、见义勇为的优秀品德在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所以才有了“舍小家、顾大家”的优秀志愿者、具有崇高精神的道德模范,才有了每一位公民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科学理性对待疫情、响应国家“不聚餐、不聚集、少外出、少流动”的号召,保证了成功抗疫不被个别人的任性葬送。

坚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实实在在获得感的殷切期待

针对新时代人民对社会建设的希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并要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的殷切期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应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缓解“入园难”“入园贵”“入园烦”问题,提供科学保育和教育,明确托育服务的政府主管部门,建立庞大且完善的保育和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坚持多劳多得,缩小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切实维护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帮助广大劳动群众排忧解难,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以公平的方式强化住房保障;全面完善救助保障、社会福利以及优抚安置制度,发展新时代慈善事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争取“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等等。经过长期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发展,我国居民得到了更多的福利和保障。

2019年,全国幼儿园数比2012年增长了55.14%,教职工数比2012年约翻一番;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51.9万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0多万,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跃居世界中上行列;201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18年增长了7.9%和9.6%,后者增速已经超过前者,收入分配差距得到明显改善;2018年,全国卫生机构数比2012年增加了47136所,卫生人员数比2012年增长了34.94%,卫生机构床位数比2012年增长了46.8%;2018年,全国养老服务床位数比2012年增长了74.5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2012年增长了8.32%,城市养老服务机构由2012年的6464个增长为2017年的9618个,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正逐步并轨;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计开工约7000万套,37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近2200万困难群众领取公租房租赁补贴,上亿居民“出棚进楼”,约2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0.6%,截至2020年5月17日,全国22个省区市的780个贫困县已宣布脱贫摘帽,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巨大的中国力量。

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在党领导人民努力抗击疫情中得到显著体现。一是保证了“学有所教”,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的居家学习成为可能;二是保证了“劳有所得”,提高疫情防治人员的薪酬待遇,扩大卫生防疫津贴发放范围,确保覆盖全体一线医务人员;三是保证了“病有所医”,保证药店销售的口罩、酒精、消毒液明码标价,严惩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四是保证了生产生活有序进行,根据受疫情影响的严重程度不同,差异化地给予企业、个人补贴或优惠政策,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疫情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五是保证了脱贫攻坚的顺利实现,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即使遭遇疫情冲击,也一定会克服困难,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这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

坚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更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

因应人民对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更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国家“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一步增强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得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治理的成效;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展现承担国际责任和履行国际义务的大国风范,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朝着更符合我国人民群众利益的方向发展。经过长期“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发展,我国居民建造了景象万千的美丽家园。

2019年,在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46.6%,超标的占53.4%,这一比例在2018年分别为35.8%和64.2%;酸雨区面积约为47.4万平方千米,比2018年下降了0.5%;899个县级水源地3626个问题整治完成了362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899个黑臭水体消除了2513个;长江流域总磷超标断面数比2018年下降了40.7%;固体废弃物实际进口量为1348万吨,比2018年减少了40.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8年降低了4.1%;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由2018年的1.67亿立方米/日上升到1.77亿立方米/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由2018年的72万吨/日增加至87.08万吨/日;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4%,比2018年上升了1.3%。更重要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强化了人民群众尊重自然、保护动物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助于“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观念的树立。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我们永远在路上。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