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守住“美丽清纯洪泽湖”的底色(2)

以法治守住“美丽清纯洪泽湖”的底色(2)

2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日益迫切。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是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的殷切期望。近日,江苏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上将美丽江苏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明确要把美丽江苏建设作为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现实样板。淮安市洪泽区创新实施“洪泽湖生态保护司法绿坝”工程,以法治的手段和力量牢牢守住“美丽清纯洪泽湖”的底色,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了洪泽智慧和现实启示。

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环境综合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制度法治建设、绿色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历史性成就。但是,这些成效并不稳固,也不会一劳永逸,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就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决不能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低碳循环、“三高一新”、生态农业经济,探索实践“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进,坚决摒弃有损生态环境的低端项目、短期行为。要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开展“小手拉大手,生态一起守”等群众性活动,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必须坚决守住“依法治理人水和谐”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处于江苏中西部的淮安市洪泽区,依湖而立、借湖得名,四面环水、水网纵横,是一座飘在水上的地方,治水护水任务极为艰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依法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矢志绘就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洪泽现实画卷。要聚焦净化河湖水网生态,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进一步强化水环境治理,划清水生态保护区和底线、红线,坚决完成中央环境督察交办任务和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目标,在推行“河长制”“五位一体”管护模式、全省首设湖区生态保护区、环保网格责任化管理等举措的同时,深化改革创新,推进管理措施、治理机制、法治手段深度融合,为省市乃至全国树样板、探新路。在生态保护修复上要强化统一监管,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组建综合执法队伍,确保水生态绝对安全,让水韵洪泽、生态洪泽、大美洪泽成为世人向往之地。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集智聚力”的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当前,生态环保工作是人民群众最关注、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智慧力量和实践创新,全面推进生态环保各项工作,汇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伟力。要畅通渠道,积极回应公众诉求,及时解决环保问题,全面排查环境安全,切实防范环境隐患和风险,确保区域环境安全,保证人民群众舒适、放心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精细化环保管理机制,压实责任,消除盲区,发挥群众和媒体参与监管,深化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创新监测监管方式,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到环保执法、环境准入、环境综治、专项行动、环境创模等工作中来,通过设立专线电话、电子邮箱、民生通道、媒体专栏、网络渠道等多途径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保问题,把群众对生态环保要求落到实处,推动生态环保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推动各项生态环保事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必须健全完善“常态长效久久为功”的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这个词——久久为功。抓作风、促改革、为民生,都需要持续努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生态环境,是“易碎品”,需要全社会每个人的悉心呵护,更需要一代一代人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通过激励补偿,调动特定对象积极性,自觉主动恢复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要创新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发挥指挥棒、风向标作用,激发政府部门、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要创新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促进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要增强各方环保责任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责任来推进落实,纳入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对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力的,坚决追究问责、终身追责。要常态化开展巡查督察,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形成“生态环保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刚性约束,切实让制度和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