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3)

摘要: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

举个例子,一个出租汽车公司有很多出租车,其资产数量就很大,如果经营环境不发生变化,那么该公司是具有优势的;如果新能源汽车蔚然成风,该公司想转型就很难了。这就是资产型动力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从能力的角度理解资本,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增强自己的资本,就是把很多不能带来能力的东西变成能够带来能力。对企业来讲,就是从以资产为重变成以资本为重。再来看出租汽车公司的例子,如果该公司的运行方式是以管资本为主,它的出租车是租赁来的,那么在传统汽车时代就是以租赁大量传统汽车为主,而当新能源汽车变革时代来临,就换成租新能源汽车,这样该公司就能够快速适应形势的变革,它的能力就获得了增强。对于个人来讲,能力的增长要比资产的增长更能够带来发展空间的增长,这就是质量型发展的本质含义。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包括人的高质量发展,让人有更多能力的获得。可以看到,现在增加能力的途径比以前要多得多,也更加方便灵活。

数量扩张型时代,我们可以理解成是资产扩张型时代;现在是资本扩张型时代,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并不叫做“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其实是人的能力的增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动力变革是从资产型扩张变成资本型扩张。

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使命就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是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通过增强企业和个人的能力,增强我国发展的能力。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形势和新使命下,必须要实现新要求,也就是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具体来看:可以通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增强竞争力;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提升创新力;以高水平开放提升抗风险能力。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增强竞争力

国内大循环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之间是什么关系?经济竞争力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跟谁竞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市场的需求提出者对供给者是有比较的,在这种情况下,提升竞争力也可以理解为国内市场的企业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大家在共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又存在质量更高、效率更高的竞争。在中国市场上,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可以进行平等竞争,当然中国也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上为我国企业尽力争取一个公平的参与竞争的环境。因此,竞争力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是联系在一起的。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可以将其简称为“内循环”,这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的一个新的指引。内循环与外循环是什么关系?沿海地区的企业如果通过海路将产品卖给国际市场,运费相较于走陆路要低一些。同时,由于沿海企业所具有的地理位置、空间上的优势,又吸引了很多内地的人到沿海工作,这也形成了沿海与内地区域之间的一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因为国外市场的萎缩问题,才要发展内循环?应该说有这方面的因素,但同时发展内循环也是我国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什么特点?如果我们的产业链、价值链可以在国内形成完整的循环配置,是有巨大潜力的。以手机为例,我国国产手机行业无论是台数销售还是竞争力,都不输给国外的手机。但是,现在的手机仍然有一些APP、核心零部件原产自国外。那么,我国能不能做出这些APP、核心零部件?是能做出来的。也就是说,在手机产品的循环中,国外循环占了很大比例,而一个百分之百内循环的手机产品则是全部由国产的零部件组装出来的,同时运行的也全部是国产APP。当然,百分之百内循环的手机产品我国是有能力做出来的,但是客观上是否追求这样做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什么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同样以手机为例,就是在手机的设计、生产、销售以及运营服务商等方面,增加国内比重,降低外循环比重。这也是增加中国经济的竞争力。那么,为什么我国在完全有能力做百分之百纯国产手机的情况下,还要用国外的零部件和操作系统?这实际上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市场问题,在市场上我们没有必要排外。此外,手机的生产也要考虑成本、消费者意愿等因素。

中国的全面开放有赖创新开放空间布局。应将对外开放与国内区域开发结合,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相较于东部地区的绝对规模,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潜力值得重视。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陆路贸易“复兴”的契机下,内陆沿边地区以建设自由贸易港,发掘其广阔经济腹地的发展潜能与消费需求,从而以高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以创新制度降低交易成本、以完备基建降低运输成本,实现从低效率“发展洼地”转变为低成本“价格洼地”的转型。

进口侧改革除了在开放空间和开放领域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还将实现与一系列创新开放举措相配套的“进口新模式”。作为非沿海“港口”,内陆自贸港的自由便利化“流动”时效,远不逊色于海港。“设施+政策”的模式,将有力推进跨境货物与服务贸易,航空枢纽、中欧班列等高联运设施也将有效开拓外贸综合平台新基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探索,标志着中国正在向全球最高标准的开放模式迈进。自由贸易港将在关税设置上,为各国提供零关税服务;在外企准入上,贸易港将遵循国际标准,企业进入的选择更符合自身需求。在购买方式上,将保证国际结算货币、企业资本账户的自由流通,以及取消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的额外检查;在营商环境上,将以新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提供自由竞争市场,促进外资、人员等流入,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提升创新力

怎样增强我国创新力?加强科研能力是增强创新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

什么是创新力?怎么理解创新力?如何增强创新力?创新是通过引入一些新的东西,包括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新的市场推广方式、新的生产工艺等,改变市场的生产或格局结构。换句话说,仅仅有一个种子不叫创新,只有让种子长成大树,才叫创新。创新的本质含义是新的发明、新的产品进入市场以后,还要改变市场格局。比如,智能手机进入市场后淘汰了模拟手机,改变了市场结构和格局,这才叫创新。

创新力是能够改变旧的产业格局的能力。在旧的产业格局当中,西方的市场、企业、跨国公司或是技术、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现在我们要在这方面形成竞争力,有能力同西方一些大型跨国公司、顶尖产品进行竞争,这是创新力。同时,我们还要发展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的产业,并且将其发展壮大。怎样增强这方面的能力?创新体现出来的结果是颠覆旧的格局、淘汰旧的产品,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要在一个已有的市场格局上把西方的同行业企业竞争淘汰掉,我国创新力追求的主要方面是增量,也就是扩大、扩张出新的市场空间。什么是扩大、扩张出新的市场空间?可以看到,中国在很多产业、领域上走在了世界领先的行列当中,这就是在扩张新的空间。比如,以5G为代表的通讯产业新的发展趋势,使得中国通讯产业的规模快速扩张;中国的高铁在全世界领先。

新的发展空间一定要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打开,尤其是在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的背景之下。举个例子,如果没有3G,可能就没有移动支付;如果没有4G,可能就没有“直播带货”。因此增强创新力,就需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虽然科技是增强创新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但是没有这一必要条件肯定不行。增强科研竞争力,一个核心点在于要素市场化。要素市场化,比如让人力资源要素进入市场并被激活,从而涌现出财富的源泉。当然,其他要素也要市场化,比如土地要素。同时,创新也需要把很多可能不是要素的东西变成要素,使不构成能力的东西构成能力,比如数据要素,实际上数据要素市场化能够带来广泛的创新空间和强大的创新动能。为什么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力的重要抓手?因为这是其他方面的创新涌现出来的一个基础和前提。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