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历史和现实、着眼全局和长远作出的战略决策,必将引领和激励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担当,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谱写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铸牢“强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个占据统摄地位的旗帜和灵魂。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化来说,旗帜和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任何时候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只有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固本开新、永葆生机,否则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首要的就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彻到文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影响,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更好汇集起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厚植“强之基”。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早期农耕生产实践,到近代革命实践,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主要文化表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三者汇聚成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和主流,构筑起当代中国文化优势的三大支点,其中蕴涵着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彰显着文化自信的充分理由,既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辩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本来”与“外来”、“当下”与“未来”、“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把握“强之要”。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说到底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起来,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伸展“强之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成国家文化工作的“一体两翼”。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证人民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做到两轮驱动、两翼齐飞,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方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另一方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激活“强之源”。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增强科技意识。要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断为文化注入新的内容、构建新的平台、创造新的形式。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既取决于博大精深的内容,也取决于广泛有效的传播。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要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坚持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多运用对方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搭建起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有效互动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80384700。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