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北京开启“无障碍之路”

35年前,北京开启“无障碍之路”

1992年,月坛南街人行天桥建成,这是北京第一座无障碍人行天桥。李士炘/摄

1991年,北京在海淀区蓝靛厂附近铺设了1600平方米盲道。这是我国第一条盲道。 程玉扬/摄

2008年,游客乘坐残疾人轮椅升降台登团城游览。当年,北海公园实现环湖无障碍游览。 孙戉/摄

2004年,无障碍公交专线开通。贾同军/摄

2007年,为方便残疾人和老年人出行,月坛街道购置了便携式轮椅升降机。 方非/摄

今天是国际残疾人日。从1985年至今,北京试点改造王府井等4条大街、修建第一条盲道、开通第一条无障碍公交专线……无障碍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召开,更加快了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改造。35年来,这条“无障碍之路”为残疾人带来了诸多舒适与便利,也促进了整个城市文明水平的提高。

王府井等四条大街率先试点“无障碍”

1992年12月4日,《北京日报》6版

1985年11月6日,《北京日报》1版

1987年12月13日,《北京日报》2版

北京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

据本报1985年11月6日1版《市府决定在王府井等四条大街进行环境改造试点》报道,那时,北京有残疾人14万多名,老年人达80余万名,为给残疾人、老年人创造方便的社会生活环境,市政府决定由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在4条中心街道进行环境改造试点。4条街道分别是:王府井大街、东四至东单、西四至西单、朝阳门到中国美术馆。

改造后,4条大街的马路牙子分段修了坡行路口,街道两侧凡门前有一、二层台阶的公共设施都进行了改造,以方便残疾人轮椅进出;朝阳门至美术馆、王府井大街的公共电汽车站增设了盲文站牌,并在十字路口增设了音响指示器,以方便盲人。此外,在这几条大街以及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区的其他繁华街道,还建造了2至3座公共厕所,增设了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的简易坐式便器。

1986年,北京市政府颁布《关于安排残疾人就业、生活和学习的规定》,明确要求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部门在新建公共设施和公共建筑,改造和扩建繁华街道、公共场所时,应考虑残疾人的方便,进行无障碍设计和建设。同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七五”期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各区都要按照无障碍通行的要求,改造一至两条繁华街道,方便残疾人活动。

北京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改造公用设施,为残疾人创造方便的社会环境。1987年,王府井百货大楼、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王府井新华书店、朝外大街的东大桥百货商店等商业设施进行了无障碍建筑改建,这些地方初步解决了乘坐轮椅的残疾人购物、洗衣、理发等场所进门难的问题。

1988年,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市政设计院共同拟制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这是全国第一个无障碍设计规范,由当时的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颁布,在全国试行。规范颁布后,北京在亚运村及一些新建、改建的商业、文化等公共设施中,部分采用了无障碍设计。一些居民住宅也进行了无障碍设计试验。可以说,当时北京在城市无障碍建设设计方面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2年12月4日《北京日报》6版,《本市城市无障碍建设居全国前列》)

全国第一条盲道修在蓝靛厂

1999年4月22日,《北京日报》6版

2002年11月8日,《北京日报》7版

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中,盲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盲道是用特殊形状的砖铺成的。它利用盲人的脚感作用和盲道砖的助感原理进行提示:条棱砖——直行;大圆点——到达某具体位置;小圆点——止步。对于盲人来说,盲道就是他们的眼睛。

1990年,因为没有人带路,也没有盲道“导航”,一位盲人按摩师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掉进了海淀区蓝靛厂附近正在淘挖的污水井中,险些丧生。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蓝靛厂是盲人聚居区,有数百名盲人在那里工作和生活。(2002年11月8日《北京日报》7版,《十一年铺盲道八百公里》)

1991年,为方便橡胶五金厂200多名盲人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北京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在蓝靛厂附近的百货店、邮局、粮店、公共汽车站等地段,铺设了1600平方米盲道。这条盲道是全国第一条盲道,结束了我国没有盲道的历史。

那些年,修建、改造盲道几乎每年都会被列为政府为残疾人办的实事之一。1993年,有关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明确要求新建道路必须修建盲道;1995年,北京市政府对新建工程增加了盲道等无障碍设计的审查内容,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通过。但是,由于一些工程设计者、建设者认识不到位,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的盲道建设进展速度很慢。截至1995年底,全市铺设盲道不足50公里,其中许多还铺设得不规范。

1999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正式将包括盲道在内的无障碍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法制化轨道。此后,盲道的大规模建设和改造开始在全北京范围内展开。到2008年时,仅城八区范围就已铺设盲道781条、长1326.33公里。

再往后,公共场所的盲道逐渐增多,残疾人出行越来越便利。

残疾人自主登长城做“好汉”

2002年11月14日,《北京日报》7版

2004年8月26日,《北京日报》1版

进入新世纪,北京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更加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残疾人的生活品质,很多景区、景点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残疾人不用家属陪伴也能自己逛公园了。

2002年,市园林局投资50万元,在北海公园团城北侧的楼梯安装了京城第一部无障碍升降梯,残疾人及其他行动不便的游客坐上这部升降梯,可以安全地抵达团城顶层,观赏团城及周边景色。(2002年11月14日《北京日报》7版,《坐轮椅可游览北海团城》)

后来,园林部门对全市近50个公园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颐和园东宫门售票处专门设置了残疾人专用售票窗口,这个窗口高度只有80厘米,坐轮椅的游客可以通过一条木质坡道直达此窗口。公园内整条环绕昆明湖的线路,轮椅都可以顺利通行,沿线的4个厕所设有残疾人单独洗手间和专用坐便器。植物园里也是如此,无论是展览温室还是卧佛寺,轮椅通道都畅通无阻。(2004年8月26日《北京日报》1版,《五十个公园改造无障碍设施》)

2007年,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7571万元,大规模进行无障碍设施及标识牌改造。圆明园、中央电视塔、戒台寺等许多景区、景点增设或改造了无障碍坡道,天坛等景区增设了盲文说明牌,残疾人游览更方便了。那一年,全市60家主要景区内无障碍坡道达到12028平方米、扶手3183延长米。同时,市旅游局及相关部门还完成了其他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改造443处,满足了特殊人群的游览需求。(2007年12月17日《北京日报》8版,《7571万元投向标识牌及无障碍设施》)

2008年,延庆八达岭景区残疾人无障碍登城设施启用,坐轮椅的残疾游客首次实现了自主登长城做“好汉”的梦想。新建的无障碍坡道位于关城东门外北侧山坡上,全长180多米,宽约两米,坡面角度在15度以下,两侧装有高约1米的护栏,中途每隔10米左右设置一个平台,供残疾游客中途休息。在修建无障碍坡道的同时,景区还在瓮城内修建了垂直升降机,以方便残疾游客登城。

轮椅族无障碍出行

2010年8月16日,《北京日报》9版

由于出行不便,很多残疾人都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更甭提坐公交、地铁了。

2003年,地铁八通线开通,这是北京第一条实现无障碍设计的地铁线路。车站有盲道和残疾人通道,有残疾人专用直升梯,有的车站还配备了轮椅爬楼机。车站的卫生间也进行了无障碍设计。此后,地铁老线路都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新线路都采用无障碍设计。

2004年,北京第一条无障碍公交专线开通,这条线路全长11.65公里,共15站,途经东单、王府井、天安门、西单等繁华地段。本报2004年11月24日1版《坐着轮椅上公交》有这样的记载:车门打开,车厢中一个台阶也没有,一步就可以跨入。车体向外侧稍稍倾斜,本就比一般公交车低不少的底盘,此时距地面还不到一个巴掌高,与马路沿比齐,方便轮椅上下车。原来,无障碍公交车采用了空气悬挂底盘,一放气就能降低高度,让连接车门与马路沿的踏板几乎没有坡度。启动前再充气,又可以恢复到行驶高度。

北京奥运会期间,本市开通了34条无障碍公交专线,投入无障碍公交车750辆。残奥会期间,16条连通奥林匹克中心区、残奥村等重点地区的无障碍奥运公交专线投入运营,配备无障碍公交车600辆。奥运会后,客运量较为集中并较好地满足残障人出行需求的10条无障碍公交线路变为常设线路。

2010年,京城共有3600辆无障碍公交车投入运营,北京也成为全国拥有无障碍公交车最多的城市。(2010年8月16日《北京日报》9版,《3600辆无障碍公交车投入运营》)

近年来,北京的无障碍公交车数量继续攀升,根据规划,到2021年,北京无障碍公交车配置率将达到80%。如今,北京交通的无障碍设施不断延伸,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等交通场站的无障碍水平全面提高,方便了残疾人出行。

重残人家庭免费无障碍改造

2012年11月17日,《北京日报》6版

2006年2月25日,《北京日报》5版

家门口台阶改坡道,卫生间里铺防滑砖,厨房里灶台降高度……从2006年起,北京开始为重残人家庭免费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

51岁的彭德自2001年出车祸造成双下肢瘫痪后,一直坐在轮椅上,需要家人寸步不离的照顾。因为门口有台阶,轮椅不方便进出,他几乎整天都在屋里躺着、坐着,大小便也都在屋里解决,“感觉自己就是家人的累赘”。自从家里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彭德可以自己坐着轮椅自由进出屋门、院子,自己上厕所了。(2007年8月9日《北京日报》4版,《房山180户残疾人家里实现无障碍》)

仇女士也是无障碍设施改造的受益者。客厅和阳台之间十几厘米的落差,一度困扰着下肢瘫痪的她,而她若想洗一次澡就更困难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后,她家客厅和阳台之间铺设了坡道,可供轮椅通行。卫生间里装上了安全抓杆,花洒可以上下移动,还添置了一个浴凳,这样一来仇女士就可以坐着洗澡了。(2012年11月17日《北京日报》6版,《残疾人家庭可申请无障碍改造》)

到2015年,北京已为近10万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基本实现了重度残疾人家庭全覆盖。未来,针对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将实现“点对点”服务,根据不同家庭的不同特点,提供有选择的改造项目。届时,北京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将更加完善,残疾人的生活将更加便利。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