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
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并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党的十九大战略安排的基础上,结合即将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现实情况,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作出了更为清晰的规划。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接续发展的历史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其实现与否、成色如何,直接决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能否顺利开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进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们党在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思想,推进了许多领域的现代化进程,并取得巨大成就。其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思想。
“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自古以来,“小康”就是指中华先民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小康”概念开始与中国现代化及其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小康社会”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深深地嵌入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
从此,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蜿蜒而伸,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强调把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并一以贯之地推进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进程。立足于改革开放前的30年“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进程,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这个目标在上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确保到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大会主题,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党的十九大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没有基本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续相继的三个关键性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进程。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建议》从10个方面概括和列举了这些成就——
(1)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2)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
(3)社会民生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4)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5)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
(6)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7)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
(8)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9)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
(10)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又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战略安排充分考虑了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的。
2.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价值
回看过去,改革开放40余年一路走来,道路虽并不平坦,但我们抓住了一个又一个的机遇,战胜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风险挑战与矛盾问题,终于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所强调的“全面”,注重于解决发展中的平衡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全面小康社会,是全领域小康,不是某一领域单兵突进,做到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而不是某一群体、某一阶层、某一个民族的小康,做到了覆盖所有人口、惠及全体人民;是全区域小康,而不是某一地区小康,做到了覆盖所有地区和城乡,没有让一个区域掉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化认识的结果,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的探索性贡献。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执政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中得到全方位锻炼与全面提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了政治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为全面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理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