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陆士桢:家庭教育中的做人和品格教育(2)

三、家长怎样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目标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孙老师:陆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现在孩子的生活整体来说比较安逸,可能家长对他的保护也会比较多,留给孩子思索、探索的空间会相对狭窄一些。因此,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目标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特别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

陆老师:首先我们国家对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教育非常重视。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来贺信,提出“立志向、修品行、练本领”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立志向”。在上一届少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从小学习立志。”“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把志向看成是主心骨、脊梁骨。

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也特别强调家国情怀,我们国家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基本上是家国同构,这在意识形态当中就是家国情怀。不管是从做人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的角度,立志向我觉得特别重要。作为家长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是很好的一个话题。

家庭中的立志向教育不同于学校,也不同于社会组织进行的大主题、成系统。它应该是渗透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有些形式是在家里面可以经常进行的,比如说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电视里很多主旋律的东西,怎么样引导孩子去理解主人公。疫情当中资讯很多元,怎么和孩子聊天。比如说你看钟南山那么大年龄,没有坐票只能坐在餐车里,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从日常的生活讨论,讨论选择的“口”小一点儿,比如说他不累吗?他累。但是,他为什么能这样?包括那些志愿者、逆行者,你觉得他会有危险吗?可能有。那他为什么去,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类似这样的讨论,以小见大。

另外,跟孩子的深入交流要帮助孩子学英雄。其实孩子天生有英雄情结。要挖掘英雄身上带有现代元素的东西。比如说长征中的小战士,理想信念支撑他走下去,团结互助、互相爱护,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这些都是今天的孩子所需要的,家长要帮助孩子用现代思想、现代理念去理解英雄人物,学习英雄人物的精神。用思想价值拉近孩子和英雄之间的距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包括对一些重大事件的理解和学习。比如说中央发布一个特别重要的文件,有些小孩是感兴趣的。比如说元旦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致新年贺词,他讲了什么好多孩子是很关注的。这种重大事件,尤其小男孩到了五六年级,其实是挺关心的,要引导他们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理解。同时,要帮助他们或者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包括志愿服务,也就是服务社会的一些事情。还有比如说在北京召开重大的会议,像前段时间在北京召开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博览会,它有两个很重要的理念,一个就是以人为本,服务残疾人、服务老年人;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高科技,带孩子去看看他会有一些收获的。除了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家长自己得有志向,得保持较高的政治站位。

孙老师:家长也得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主持人:美国有个社会心理学家叫哈斯格维特,他是发展任务学说代表人物。他提出把人的一生分成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提出六到十个发展任务,按照他的观点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要完成这些任务,完成得好对社会就适应,完成得不好就不能适应社会。按照他的观点有些任务在这个阶段完成得不好,到后面就补不上来。我特别注意到他说六到十二岁的任务,在九项任务当中有一条是形成对社会制度和集团的看法。你看美国人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儿童自身成长发展的必须。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美国对少年儿童的政治认同、政治社会化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我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实际上蕴含着很大的成长危机。所以这是个挺严肃的话题。

主持人:不单是对个人,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危机。刚才从陆老师的话里我们特别受启发,参与政治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也有利于个人的定位。

陆老师:实际上就是个人的政治角色、社会角色的选择。

主持人:因为我们的教育不管是社会教育也好,还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它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特别感谢陆老师的这番精彩解析。刚才您所谈到的这个问题,可以说现在普遍的家庭是比较缺乏的,因为没有那么多机会让孩子参与一些国际的、国内的重大事件的讨论过程当中。实际上,对这些事情的讨论也是在帮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建立自己的思维。

陆老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是社会的,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比如讨论社会上发生的事,尤其像北京有很多好的展览,带他去看,扩大他的视野,这些真的挺有用的。

孙老师:刚才陆老师说到孩子的成长和他的眼界、他对社会的看法都是有关系的。我在听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一件事,您说应该多给孩子提供一些机会,让他去为别人服务,其实作为家长来说,我们在家里都是这样去教育他的,但是随着他的成长,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时候他也会受到一些冷落或者看到一些自私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您觉得应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陆老师:第一,要坚持更多地让孩子去体会和接触善良。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他参加公共服务,像学校组织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另一方面让他和共产党员手拉手,和志愿者手拉手,和英雄模范手拉手,通过手拉手建立起一种联系,帮助他去体会善良。

第二,既不能回避丑恶,也不能回避落后。在现实生活当中你永远不能蒙住孩子的一只眼。这里实际上有一个陪伴的问题,我特别主张要经常和孩子讨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现在社会热点问题很多,其实孩子有时候也是挺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的,家长和孩子讨论就是在帮助孩子坚持正义、坚持善良,明辨丑陋,甚至抵抗丑陋。但是,这个高度孩子是领悟不到的,需要家长从政治化、社会化、法制化的角度进行引领。

主持人:一个人“三观”的形成不是完全靠学校教育的。

四、如何看待儿童整容?

主持人:陆老师,有一些家长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比如初中和高中就带孩子去整容。

陆老师:我还写过一篇关于儿童整容的文章。

主持人:那您的观点主要是什么?

陆老师:首先,整容对孩子有影响,它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一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二是有些单位对人才的选择把容貌看得很重要;三是家长功利性的成才观,他觉得整容以后可以增加竞争力。

其次,让小孩儿整容主要是家长的意愿。小孩没这个意识,我觉得家长起着主导作用,家长的错误认识在这里面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我的观点当然是坚决反对。从生理上来讲,儿童并没有完全成熟,包括他的骨骼发育,他的相关器官的成长,过早地整容非常容易发生意外,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我觉得特别是容易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首先是他的审美观,再一个是他的价值判断,包括人生努力的方向。我觉得相关部门要加快制度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良好的成才观。

主持人:一方面,通过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让家长认识到这件事情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的伤害。

陆老师:心理、身体都是伤害。

主持人:另一方面,要加大法律制度的建设。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