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陆士桢:家庭教育中的做人和品格教育(3)

五、如何看待青少年“追星”?

主持人: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青少年“追星”问题。很多家长特别反对孩子“追星”,觉得孩子如果以这些人为偶像的话,可能会影响他未来人生的塑造和选择。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陆老师:应该说青少年“追星”跟他的性心理发展阶段性有关。孩子的性心理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疏远异性期,意识到男女有别;第二个阶段很多心理学家把它叫“牛犊恋期”。

主持人:大概在什么时候呢?

陆老师:这个年龄段大概在中学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以婚姻为目的正常恋爱期,要到二十多岁才进入这个阶段。

处于“牛犊恋期”的青少年最容易“追星”,他是把对青春的好多梦想寄托在偶像上。还有就是身边的一些普通人他也会追,爱老师、爱邻居大哥等。从生理心理上讲,这是有必然性的。

对于“追星”问题,我觉得两条非常重要。

第一,积极地引导。如果他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地去分辨社会事务、社会事件,有很畅通的互动,他会自然就降低“追星”可能性。

第二,要警惕。如果因为“追星”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那么就要给予劝阻和帮助。

在家庭来讲,其实一些家长,一点儿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我觉得就“追星”这件事情,它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家长如何真正地读懂孩子。

一个小孩子的发展一定包括生理、情绪、认知、社会、道德等方面,如果家长忽略了某些方面,那孩子的成长肯定会出问题。在“追星”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觉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才引起重视就晚了。从家庭来讲,觉察以及给予必要的引导特别重要。从社会来讲,对那些有可能产生非正常的追星心理要给予重视。

主持人:从家长来说,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非常重要。像您刚才提到的,孩子对于偶像或者所谓的“星”的痴迷,其实有很大部分寄托了他的情感。

六、如何看待青少年“早恋”

陆老师:跟这个相关联的还有早恋问题。一是现在两性资讯那么多,他很容易接触到;二是缓解压力。我做过这方面的细致研究,大多数早恋的孩子并不懂“我为什么要爱他?”“我们想怎么样?”更多的是学习压力特别大,他没有亲密接触的人可以倾诉,跟父母有隔阂,跟同学有竞争,他需要找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我觉得家长对于早恋问题:

第一,草木皆兵。尤其到了初中阶段,一听他打电话,都关注“给谁打电话”“男的女的”。

第二,疾风暴雨。一旦发现就劈头盖脸简单处置,这肯定会出现问题。

我觉得早恋也好,“追星”也好,源头都在家里要给孩子情感的支持。情感的支持包括了解、理解、温暖和支持。

2018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导妇女既要爱小家,也要爱国家,带领家庭成员共同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在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等方面发挥优势、担起责任。”在这种相亲相爱的状态就是一种情感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家庭里保证充满温暖,孩子要早恋保证能被发现,弄不好他自己都会说“我最近觉得我们班一个人不错”。这就是情感的支持,要形成一种互动的常态。

主持人:家庭可以有这种相对仪式化和固定化的“炉边时光”,围炉夜谈,大家非常放松地交流。这种感觉就像陆老师说的,它不单单是一种物理空间的距离,更多的是心理的距离,而且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应该成为一种模式。

陆老师:对,我觉得要重视这种一家人相处的温暖时光。

主持人:陆老师,根据您的研究,现在00后、10后的孩子,他们早恋大概会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什么特点?

陆老师:现在幼儿园就有说“我跟谁好”“他跟谁好”,但是我觉得真正有一点认真的、动情的可能还是在初中阶段,因为初中阶段一个是进入青春期,另一个是学习状况也发生改变了。

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比如性行为发生得越来越早。除了性侵之外,还有就是因为不懂而受到伤害。

我一直觉得性教育应该是一个综合教育,它不是简单的生理知识的教育,应该包括成人的教育,包括生理、心理、性别角色、理想信念、社会关系、职业发展等,它是一个关于成长的全面教育。

主持人:我们帮助孩子去爱别人、爱事物、爱动物之外,还要爱自己。

陆老师:爱自己首先要爱自己的身体,其次要尊重自己,跟人有更多的情感交流。爱自己要认识到自己是能行的,爱自己要承认自己的价值。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