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黄翯青:【家长课堂】幼儿情绪管理的意义与策略(2)

三、情绪是否有好坏之分?

主持人:黄老师,刚才听到您在这一段表达里特别提到有积极情绪,也有消极情绪,但您并没有用好坏对情绪进行划分。而生活中经常有人说“今天我的情绪很好”或“这个孩子的情绪老是很坏”,您认为情绪到底有没有好坏之分?

黄翯青:情绪没有好坏之分,至少我特别坚定地这么认为。情绪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是人目前的感受。我现在觉得比较舒服或很不舒服,它是让我们认识自己情绪的标签。

消极情绪的发生真的不是一个问题,它只是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你现在需要关注了,遇到问题了。不知道各位观众,也包括主持人有没有看过迪士尼的一部电影,叫《头脑特工队》。电影中,每个人的大脑里都住着五个情绪小人,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五种基本情绪。电影里也出现了假想的一幕,情绪小人离开了大脑,这时候人就没有情绪了。大家认为的坏情绪离开我们之后会是什么样呢?当一个人没有了恐惧的情绪,他对很多潜在危险信息就不懂得回避。电影里的小主人公离家出走,在黑夜搭上一辆陌生的大巴,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他没有了愤怒的情绪,就算别人激怒他,他也没有要反抗和保卫自己的意识。那么其实情绪在这样的环境里在保护我们远离潜在的危险。

再比如说悲伤情绪,悲伤情绪也是我们适应人际环境的一种工具。当我们悲伤时,其实是在召唤同伴、父母,向他们表明我很难受,需要得到抚慰和关注。电影中的主人公在表达不开心的情绪时,他周围的整个环境都被他的情绪影响了。我们可以意识到,情绪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工具。

怎样用好情绪这个工具是个学问,需要孩子在成长和家庭教育过程里一步步学会。现在在整个社会的情感教育里,有些个体遇到问题,处理起来是有欠缺的。好多人不是在体验和感受情绪,而是当情绪来时就被情绪的浪潮给淹没了,经常是发了一通火之后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发火,回头一想觉得也没多大事。这说明不是情绪本身有问题,是我们在表达和调节情绪上出了问题。

四、了解幼儿出现情绪问题的心理机制

主持人:您说得非常好。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要做情绪的主人,不能做情绪的奴仆”。所以刚才黄老师也提醒我们,其实情绪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种工具,是人在进化和选择过程中身上存在的很重要的一种生物特征,从这个角度讲,它是自然而然带着的,而且有利于我们应对未来的生活和世界,所以它本身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好坏之分。我们之所以有时会用好坏来形容它,可能是因为孩子的情绪对大人产生了影响,所以我们给它贴上了一个标签。

刚才黄老师的发言可能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家长,首先自己学会建立正确的情绪观是比较重要的,就像搞教育需要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

我特别想请教黄老师,也不知道韩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孩子哭闹,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你自己的火一下上来了,面对这种问题怎么办?

韩老师:刚才您说要做情绪的主人,其实我觉得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孩子情绪的奴仆,完全被他控制了。如果孩子从幼儿园出来特别开心,我们自己都可以开心一整天。比如最简单的送孩子去幼儿园,从小班到大班,我们经历过孩子在幼儿园门口不舍得离开,又是黏着妈妈又是叫抱,这其实就是情绪的表现。很多家长就会流着眼泪离开,自己一天心情都不好。最近他们大班了,我送的时候他们头也不回就走了,我觉得这样也还蛮好的。所以家长很多时候都是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的,我曾经就有过这样的例子。

孩子因为一个负向激励,可能是给他减分或者是其他什么,就崩溃了,满地打滚哭闹,而且是当着很多人的面,不管你怎么共情,怎么开导都解决不了。最后我也崩溃了,就可能会给他一些小暴力。出现这种情况我自己是很后悔很后悔的,因为我知道这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也尽量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现在孩子长大以后稍微好了一些。

我们家有两个小孩,这些都是我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就稍微多说一点。作为一个妈妈那种心情就是听不得孩子哭,但是我抱着一个,这个不哭,那个在哭,如果我再把这个放下抱那个,这个又会哭,就是孩子在婴儿期就有很大的表现欲。当时月嫂特别逗,她说你看那个男孩,刚出生大概三四天回家,他闭着眼睛哭,然后抬眼瞅一下,有人没有,有人就继续闭着眼睛哭。所以出于对孩子的爱,很多时候我都是受他情绪影响的,这一点家长真的很难控制。好多理念说孩子哭就让他哭,西方有这种说法,我们的朋友中也有这样的家长。但我也听过一个老人说,让孩子哭就是无能的表现。就是孩子哭必须得去哄着抱着,两代人之间产生了育儿的隔阂,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去界定?到底他哭的时候我们是让他一直哭着,还是放下这个抱那个,还是以什么方式及时去安慰,这个真的很难。

黄翯青:每个妈妈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母子连心,孩子一哭自己的整颗心都被牵动了,这种感受当过妈妈的人都非常清楚。话说回来,孩子会哭跟他的年龄有一定关系。在心理学上,我们把婴儿阶段叫作全能自恋期,对这时候的孩子来说,哭声是他的一个武器。他不是特别能够理解自我和他人,但他需要随时去确认有没有人关注我,有没有人会回应我的需求。

韩老师:抬头看一眼,这个就是才几天大的孩子。

黄翯青:这么小的一个婴儿就会确认身边有没有人在关注自己。

主持人:他为什么会这样呢?

黄翯青:这跟他的生存相关联,也是人家的一项生存本能。在小婴儿阶段,他完全把自己的生存和父母的关注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他的哭声也具有极度牵心的功能,让妈妈的心跟着跳动起来。我个人还是主张在这个时候给予孩子及时、敏感的反馈。

其实现在也有由着孩子哭的情况,刚才您也提到了。还有挺多的社会机构号称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培养出一个不哭不闹的“好孩子”,比如什么延迟满足法,我就是不满足你,等你乖了再满足;再比如哭声免疫法,就是你哭我不搭理你。这些办法在婴儿期使用,我是举双手反对的。孩子可能会获得一些暂时的,像条件反射一样的训练,他确实不那么急切地需要你的拥抱了,但这时他内心的安全感是缺失的。

换位思考一下,当你什么能力都没有,处在一个只能靠父母来帮助的境地,这时候父母却在训练你,就是不回应你的要求,那你的内心是不是非常绝望?我们说心理学里的母婴关系对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是有影响的,带着对父母最早建立的不信任,将来孩子一辈子都会安全感缺失,不相信自己的需求会被接纳和满足。

一些书上说,能做到延迟满足的人一定得到过充分认可,他知道只要现在努力,将来就有,延迟了就能满足,这其实是很有安全感的表现。人只有在小时候被父母很敏感地对待过,被父母充分接纳和满足后,未来才能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就像我们赶飞机时不那么着急,乘公交车时特着急,这是因为我们知道飞机上有我们的位置,不会有缺失感。但如果从小就被用剥夺的方式训练你不要做出反应,那么其实你的表面和内心是有落差的。心理学里的行为主义比较赞同用这种方式去训练,但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的几个孩子都没能获得幸福,一个孩子自杀了,一个后来抑郁了,出了精神问题。我想其实幸福的根基在母婴关系当中就得到了隐藏。

您刚才说到孩子有时会有激烈的情绪爆发,可能是在更大一点的时候,比如说两三岁。

韩老师:对。我记得最典型的一次,我们要出门,挺着急的,尤其奶奶更着急。孩子要穿鞋、穿衣服,我就帮他把衣服拉上,然后人家自己拉下来,重新穿一遍,也不管你有多着急。很多人说你越急对孩子影响越不好,可是时间在那儿卡着呢,他的思路在玩具上,有时候你叫他,他是听不到的。等你把他叫回来,已经很着急了,他还一定要自己拉拉锁,一定要自己来做。

黄翯青:这个情况在两三岁左右发生。原来我遇到一个孩子,妈妈给他的饼干就碰掉了一个角,他就不能接受,一定要一块和他想象的一模一样的完整的饼干,否则就用很激烈的方式表示抗议,比如打滚等等。首师大幼儿园里有个孩子,你要是帮他把水龙头拧开,他就不干了,一定要调到一开始水流一根线的状态才满意,他要自己控制那个水。两三岁甚至更大一些的时候,孩子的情绪问题频发,有时很刻板,有时很固执。

 韩老师:对,就是特别无理由。

黄翯青:我们挺不能理解的。还有一定要自己开门,不自己开门就不进门,在门口躺着的。他自己开门又够不着门锁,妈妈就半蹲着,看着孩子站在自己的腿上。孩子慢慢、慢慢地开门,开了很久,妈妈直接崩溃。要进门,坚持自己开门,其实背后有孩子成长的信号,我们一方面很困扰,一方面也为孩子的成长点赞。

我们常说“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这个时候孩子掌握了一些新本事,解锁了一些新技能,又会走又会说又会拧,需要有更多的自主性,想要自己动手体验更多世界上的小窍门。如果得不到尊重,他的情绪表达的技能就没法得到发展。很多时候,孩子很聪明,从和父母的拉锯中他就能意识到情绪的用途。

 韩老师:对,有时候他是装的。

  黄翯青:例如你不在跟前他就不打滚了。

 韩老师:对,我们奶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在的时候好着呢,你一在就完了”。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主持人:很多家庭都遇到过这个问题。

韩老师:对,妈妈不爱听这个话,但仔细一想说明孩子跟我要好啊,是吧?

黄翯青:对,说明他能从你那儿能得到抚慰和关注。我看到过一个视频,妈妈在做饭,孩子在哭闹,妈妈走到厨房,孩子就换到妈妈面前打滚,等妈妈回到客厅,他又换到客厅打滚。这说明孩子非常聪明,他有他这样做的理由,比如有了自主性要求,想自己来,但不懂得怎样用语言表达。他的语言虽然萌发了,但还很笨拙,不懂得沟通交流,偏偏家长又绝对强势的话,孩子们就会使用哭闹的方式。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