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合一”壮大乡村产业

“村社合一”壮大乡村产业

——关于农村党组织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1

从江县推动产业革命的基本情况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村集体“无钱办事”的根本途径。贵州省从江县有19个乡镇377个行政村、2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7.92万人,其中苗族、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4.8%;有基层党组织912个(党委26个,党总支150个,党支部736个),共有党员15058名。2016年以来,我县获得各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达1.775亿元,覆盖241个行政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江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和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贵州省从江县紧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八要素”,聚焦农村“产业空心”问题,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合作型经济组织发展,采取以“村社合一”为抓手,重点发展食用菌、百香果、林下养鸡、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建立农民共建产业组织,带领全县农民调结构、降成本、优环境、稳增收,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从江县“村社合一”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支部领办“集体入股”。创新农村产业组织方式,以村集体为主体,以村集体为主体,通过股份制合同和公司化运作,引导群众利用资金、资源、资源与村集体共同组建经济实体。坚持“优化结构、规范决策,稳健运作、合力分配”原则,通过召开农家恳谈、党员群众大会,组织党员、群众开展“集体经济发展谁来干、怎么办”大讨论,调动他们议项目、谋产业的积极性。由村党组织牵头,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党员群众聚集到合作社、产业链上发展产业。如八洛村村以村支部为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实行以农户土地流转、贫困户“三变”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积极申报项目扶持,企业投资、贫困户入股,形成协作利益共同体,充分利用相关扶贫产业政策及财政扶持政策,实行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由公司统一管理运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发展,形成了千亩农业综合产业园。

(二)干部领岗“组织延伸”。鼓励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到合作社交叉任职,村党组织书记兼任理事长,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完善建立健全民主决策、财务管理、利益分配、激励奖惩、风险保障、资产管理等运行机制,确保合作社有人管事、有地议事、有制理事。严格按照制度要求,由理事长定期组织召开合作社成员大会,公布收益情况,及时公示,接受监督,社员提出的疑问要认真进行解释、消除疑虑。如洛香镇宰孖村支部书记石国章,率先种植何首乌、金钩藤获得收益后,成立宰孖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并兼任合作社理事长,带领全村303户种植何首乌500亩、金钩藤82亩,产值200多万元。

(三)能人领干“抱团发展”。深入实施“金种子”带富计划,引导党员能人参与到村级发展中来,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乡村能人库,发挥村“两委一队三个人”、农村经纪人、农村实用人才、返乡创业人员等积极作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金种子’+X联合帮扶机制”,每位“金种子”或农村致富能手联系指导一个或多个经营同一产业的党员、群众,壮大发展合力,将分散经营的农户按照产业相近的原则,聚拢到合作社中,统一规模化发展,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推动抱团发展共同致富。如,从江县增冲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石刚勇通过打造集生态农业、农耕文化、农家养殖为一体的农业体系,大力种植辣椒、养殖田鱼、香猪、黄牛等产业,为增冲村累计创造60余万元的收入。

(四)精准匹配“强弱结对”。积极推行“强村带弱村或联合党委”等模式,打破地域限制,采取“组织联建、能人联结、产业联营”等方式,以64个先进村结对帮扶64贫困村为抓手,明确结对村要将帮扶村产业发展统筹纳入本村现有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全产业链条,着力介绍发展经验、谋划发展思路、提供技术指导、完善发展措施,探索共同打造组团式经济、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共享销售渠道、加工平台、管理经验,抱团发展。同时,选派强村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联村干部到弱村担任工作指导员,不断提升弱村发展能力和动力,有效推动全县合作社稳定高效运转。如,翠里乡高开村与翠里乡南岑村形成组团式经济体,发展食用菌、稻鱼鸭、中药材等产业达140亩;刚边乡刚边村因地制宜,帮助刚边乡三联村发展刺梨118亩、钩藤200亩、辣椒94.9亩,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