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林继富:春节生活仪式及其文化意义(5)

四、“春节”仪式的意义

中国人在鞭炮声、歌诀声中,在忙碌的赶年集中,在祭祀家神、祖先的仪式中,在贴福字、门神中,在穿新衣、拜年走亲戚中,在看花灯的生活中,送走旧年、迎来新年。

“年”体现了中国人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包含了浓郁的民族情感,将中国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认知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浸润传统的年的生活方式中不断适应新时代,我们实现了家庭、社区、社会和国家认同。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生活的新旧转换仪式

春节是中国人生产生活时间转换的关键点,包含了送走过去一年的不吉不利,祈愿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并以全新的状态进入新的生活。小年的“扫尘”即是将家里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扫除家里的所有污秽。大年三十晚上,家里每个房间要点灯,人们认为这是“照虚耗”,驱除灾难,送走各种不吉利、不健康的事物。大年三十前的一两天,所有人都要沐浴,洗去身体上的污秽,在我国有些地区叫“洗邋遢”。《帝京岁时纪胜》里面就有记录,“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湖北鹤峰人在除夕“浴身”,称为“洗隔年尘”,也称“洗邋遢”。大年三十之前,每个人都要理发,这就是“剃过年头”,这种习俗至今盛行。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剃过年头”,家里要专门为理发师准备一些礼物,或者专门请理发师吃过年的食物,这种习俗在新年第一次理发时称“剃开张头”。以上这些都是人们“辞旧”的生活仪式。

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每家主人在天将要亮的时候燃放爆竹,开门迎年。人们在这天会将年前置办的新衣服穿在身上,这种以穿新衣服迎接新年到来的习俗在汉代就出现了。唐代刘禹锡《元日感怀》描述的“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的情景,就是唐代儿童穿新衣迎接新年的生活。

今天,尽管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穿新衣服已经不是稀罕的事情,但是家里的主人还是会为家人置办新年的衣服。人们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征着进入了新的生命旅程。这种身体的新打扮与门户的新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更新意识,重视生活的转化。因此,人们在春节期间通过多种生活习俗和实践行动,以此达成渴望丢弃旧有的不吉利、不健康的生活,转换到新的生活和生命旅程之中。

(二)迈过冬天、跨入春天的仪式

以春节指称传统新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农历新年的文化意涵也就是春节的文化意涵。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诗歌记录了人们在鞭炮声中送走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春风送暖、新春到来的景致,以及千门万户在旭日映照下的明亮灿烂,人们取下旧的桃符换上新的桃符。春风暖意送走冬日严寒,迎来春天,传递了春风吹拂作为新年到来的象征情感。吴自牧《梦粱录》中提到的“迎春牌儿”则是以具体的物象寄寓迎接新年春天的来临。

过年贴的对联也称“春联”,说明“年”“春节”与“春天”的内在联系。新年联欢会称作“春节联欢会”、新年期间运输称作“春节期间运输”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春节是送走冬天、迎接春天到来的仪式。

(三)维系家族关系、和润家族情感的仪式

“年”是民众的时间,是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实践活动,包含了民众的情感,也饱含深邃的文化。从腊月初八开始,民众就开始进行一系列忙年准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强了辞别旧年的活动,“小年”时间,家人分工合作清扫家里的“扬尘”,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大年三十的团年饭,更是家人隆重的聚餐、聚会、聚情、聚力的实践,这顿团年饭包括逝去的祖先,因此在吃团年饭前,家长要依次请祖先“回家”团年,在祖先“享用”之后,家人才上桌吃饭。

“年饭”后或者“守岁”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表达了家族长辈对晚辈“辞旧迎新”的祝福,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生活秩序;除夕晚上,家人团聚守岁更是和谐中的快乐、亲情中的幸福,这些春节习俗使家庭、家族关系得到有效维护,而且使家族成员之间、家人之间的情感得到和润与加强,家族的内聚意识、家族子孙的绵延在年的习俗中得到延续。

(四)强化社会团结,维护生活秩序

“年”是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生活仪式,但是家庭、家族离不开生活中的乡亲邻里关系,离不开亲朋好友的帮助。这是家人、家庭、家族幸福、快乐生活的源泉。这些人际、社群关系在“年”的生活习俗中表现得十分丰富,也相当充分。

“拜年”从新年的第一天开始,按照从家里人到村里人,从亲戚家到朋友家的秩序进行。在湖北麻城,初一清早要跟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拜年,接着在家人带领下跟村里的其他人家拜年、跟邻居朋友拜年;第二天清早,家里人在父亲带领下,前往外婆家拜年,如果有时间还要去其他亲戚家里拜年;初三到丈母娘家拜年;初四到朋友家拜年。这个拜年的秩序就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的强化和建构。忙年、过年和拜年体现出中国人生活的秩序感,在有序的生活安排中逐步实现文化认同,年复一年,不断强化和扩大。

现代社会,许多社区、单位利用公共场所开展春节团拜的共享仪式,从而增强了民众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极大地培植了社区共享的精神传统,也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追求和精神,比如许多春联上会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也是家国精神的体现。

(五)祈愿生活富足、丰产丰收的仪式

春节的“辞旧迎新”是在祈愿和祝愿、渴望与期盼中进行的。对于老百姓来讲,生活富足、丰产丰收成为春节的主题,渗透在春节的生活习俗之中。

正月初一,我们要迎财神和其他神灵,春节凌晨开门,称为“开财门”。湖北许多地方在大年三十与正月初一交接时接财神,并且在初一开门时要大声喊“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南方地区迎财神是正月初五,比如,南京初五为财神日,在苏州无论贫富贵贱,初五都要祭祀路头神。大年三十晚上,许多地方的人们都会到牛栏观察牛的生活状况,尤其是牛头朝向意涵了新的一年是丰产还是歉收。

我们认为,春节、“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仪式活动,在仪式中包含了庄严和活泼,生活与信仰,实践与情感,文化与精神。春节的假日应该保留“年”的生活形态和文化内涵,它不是一般的假日,而是仪式性的传统“年”的生活。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生活实践,春节习俗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呈现。春节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创造文化的生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